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引言

地球上近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海洋,只有三分之一的面积属于陆地。其中,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不能再生产,土地非常稀缺,稀缺土地与我国人口众多形成鲜明对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矛盾必然日益突出。面对这一矛盾,我们必须深入思考合理规划土地的方案,以更科学有效的方式开发利用土地。因此,讨论如何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已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规划经济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分析

土地利用规划的有效实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土地利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生态环境。首先,农业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增加了工业和生活污水排放,化学物质含量高,不同程度地破坏了自然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其次,未实际使用的土地转化为其他类型的土地,影响各种植被,极大地影响景观的多样性,也可能造成山体滑坡、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三是现阶段水利设施用地面积明显增加,进一步实施水利水电工程和农田灌溉工程,使水资源利用更加科学合理,但自然环境必然受到一定影响。第四,增加交通用地,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公路上,铁路将一些原本属于生态系统的动植物分成几部分,成为许多动物迁徙的屏障。此外,公路的开通必然会加剧城市化效应,公路两侧的土地被大量占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粮食安全问题产生一定影响。第五,提高森林覆盖率,有效划定泉水保护区。退耕还林对改善气候环境质量、保持地下水位有积极作用,但也会迫使以往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若干问题

3.1整体效果分析不足

目前,我国在不同地区开展了土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践,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环境效应研究中,有关部门和主体的视角有明显的局限性,过于强调微观层面,将土地规划与不同维度的生态环境相结合。例如,土地规划对水文、空气和区域气候的影响,但有关部门没有从不同角度考虑这些生态系统,也没有协调土地规划的环境效益,因此不适合宏观生态系统评价。

3.2评价范围问题

评价范围和评价问题在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评价范围和评价问题的数量往往决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质量。纵观我国土地评价现状,可以发现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响评价的评价范围相对狭窄,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效益、土地规划的可实施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上。此外,土地利用规划往往侧重于项目完成后,项目启动前缺乏长远规划和明确目的,往往采取任何问题的对策,往往是“为时已晚”。忽视土地利用规划的经济影响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1]。

3.3系和制度仍需完善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土地规划环境影响标准进行了一定的设计,并有宏观相关规定,但对环境影响受体、环境影响机制等一些基本细节没有考虑太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土地资源的环境评价也将受到阻碍,失去原有的独特优势,不能从其他环境资源评价中脱颖而出。此外,对于区域土地的具体利用,应继续细化环境评价标准、环境影响程度、环境影响持续时间等指标。

4.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措施

4.土地利用合理规划与水资源保持平衡

为了保证土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水资源的平衡,有必要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根据过去的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战略部署,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环境保护观,促进环境、经济、社会和人民的全面发展,标志着党在发展观上与时俱进的重大变化。利用工农业产生的废物“综合处理,多途利用,变废为宝宝”建立新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针对水土流失问题,还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比如植树造林、种草为主的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种草,可以减少年径流量,增加枯季径流,阻挡洪水。

4.出台土地利用规划环评行业标准

要实行严格的土地利用规划环评制度,出台相应的制度,使环评工作真正落实到地面,而不是成为一个“形式化”工作。目前,我国土地广泛利用现象在城乡普遍存在,导致土地城市化快于人类城市化,公共土地和生态土地不足,土地利用难以紧凑、宜居、生态,加上缺乏环境评价体系,必须尽快引入相应的行业标准,规范行为,促进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工作的发展[2]。

4.3明确评价的主要内容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土壤、水环境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对土壤的影响主要来自农业土地利用带来的农业结构挑战、储备资源开发、盐碱化、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土地利用带来的植被覆盖变化,水资源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如水量、水质、空间分布等。同时,城市土地扩建和农业土地利用也会影响水资源,必须注意相关的调整和平衡;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应围绕自然灾害频率的变化,部分地区的土地规划开发容易引起这种变化,如向滨水湿地方向扩大非农业建设用地,导致土壤持水能力下降,滨水湿地水流缓冲和雨水储存作用破坏,一系列水文效应,最终导致洪水灾害加剧[3]。

4.4促进部门协调交流

国家应当从宏观角度建立统一完善的环境评价机制和组织,相应的土地资源部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设计和确定环境评价工作的基本标准和规范,明确各部门的工作和职能,强调部门的权力作用。国家还应开展地方专项试点工作,按照标准化制度在特定地区开展环境评价工作,检验标准和标准的合理性,在全国推广。此外,国家应加强人才培养,建立专业高效的环境评价队伍,扩大人才规模,将这些人才分配到相应岗位,加强不同环境工作部门之间的沟通,实现信息共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环境评价的障碍和约束,促进优化计划的制定。

5结语

综上所述,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我们应该平衡环境和经济,不能放弃经济发展,也不能为了经济而损害土地,需要做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为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