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农村环境状况不仅影响农村人口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而且直接影响农村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和社会发展。然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特别是生产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改变了农民的传统生产方式。城乡地区的快速发展与农村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协调日益明显。农村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仍然相当困难。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适当的考虑和有效的处理,农村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将受到限制,农民的环境权利将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即使是环境污染事件的爆发也会导致不稳定因素,严重损害区域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要密切关注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具体答案,为农村环境污染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环境保护政策。
2农村污染问题分析——以青岛为例
2.1.过度使用化肥农药
2012年,青岛市共使用30种化肥.耕地总面积755万吨,耕地总面积75万吨.05万亩。结果表明,化肥的使用强度为402年kg·
5f72c45a49259_html_43d7cb982a16daee.gif,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为避免化肥污染而规定的225kg·5f72c45a49259_html_43d7cb982a16daee.gif安全限值。科学利用率仅为40%,常用农药72333t,使用强度17kg·5f72c45a49259_html_43d7cb982a16daee.gif。现在,生化农药中的农药销量仍然很小,有机磷仍然是大家的最爱。甚至有些农民一如既往地使用国家禁止的药物。此外,由于旧技术、旧设备应用水平低、农药科学利用率低,只能达到10%-30%左右。化肥、农药多被水、土壤、农产品吸收,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差,有害物质残留严重[1]。
2.畜禽养殖排污严重
作为青岛的主导产业,全市有100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2019年生猪330万头,肉鸡1只.6亿只,肉牛7.7万头,兔子400万,鸭子1300万,奶牛1300万,.8万头,2000万只蛋鸡。畜禽粪便年平均产量为2200万吨。多年来,分散的畜牧业破坏了村庄的外观和农民的健康。除小型农场外,几乎所有的污水处理设备都是进口的。但由于技术保障、运行管理复杂、政策监督管理落后、污染物处理不当或不合格,严重危害了下游生态环境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小型农场或农民安全意识不强,粪便随处可见,气味刺鼻,成为动物疾病的重点和传染源,破坏农村生态环境。
2.3农村生活垃圾未得到有效处理
虽然政府对农村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实施了风险投资计划,但由于投资额度有限,大量垃圾仍未得到有效处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迅速增加。目前,青岛市农村人口约400万,年产垃圾近140万吨,生活污水近5000万吨。根据《青岛市统计年鉴》的调查结果,农村中心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25%,5%的行政村实施生活污水处理方案,中心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27%,行政村日常垃圾处理占村总数的2%。这就导致了青岛郊区大部分垃圾没有收集收集,不易统一处理的问题。
2.4农村地区受到工矿污染和城市污染转移的双重威胁
由于城市污染得到有效控制,污染企业纷纷下乡,“污染下乡”成为农村地区新的污染源。据大沽河青岛干流段污染调查统计,大沽河流域工业企业600余家。该地区14个乡镇年平均排放工业废水300多万吨。大部分废水未经处理或严格要求排放,污水渗入地表,间接影响地下水水质。大部分农村角落、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收集点实行科学资源开发建设,严重影响农村生态环境。有的甚至长期积累,恶化,损害公众利益,甚至给机构带来和谐的不稳定因素。
3.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
3.1.发展绿色农业,经济保护环境统一
我们保护环境,增加粮食产量。有机农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绿色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经济原则为基础,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现代管理方法和传统农业有效经验的现代高效农业。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农业可以实现经济效率与生态保护的完美结合。这样可以引进先进的科技,提高经济效率,实现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目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农村条件复杂,环境治理中经常出现一些问题。因此,必须提出完善的解决农村环境问题的政策。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环保意识,了解居民乱扔垃圾的危害,深入调查,听取居民环保意见。二是村主任、居委会要教育宣传教育后仍未改变的居民。拒不改正的,可以处以适当罚款。最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村路口设置垃圾桶,派专人收集处理。此外,政府还鼓励居民使用沼气,以牲畜粪便和秸秆为原料,减少消费和污染。同时,政府还应出台垃圾再利用奖励对策。
3.然后全面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农村污染问题源于人民。农村环境保护为人民服务,污染治理为人民服务。在农村污染防治过程中,群众是最重要的力量。因此,要全面开展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定期开展农业生产(平衡施肥、集约施肥、生态防治技术)相关技能培训,帮助村民发展生态农业,帮助村民了解自身行为造成的污染问题和危害,使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理念深入人心,激发村干部群众的主人翁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各种环保活动,自觉把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变成生活的一部分,长期坚持,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日常生活。
3.4.企业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增强环保意识。对于企业领导来说,要对企业进行合理的规划安排,完善废水和废气处理设施。引进先进设备,确保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政府还应该制定惩罚制度。对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要予以处罚和纠正。企业还应由政府牵头建设工业园区,实行集约化管理,集中治理和排放污染物。这样可以减少环保投资,促进工业园区采用更先进的污染管理技术。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还应结合市场生产市场所需的产品,提高效率。企业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此外,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坚持保护环境。始终贯彻落实“青山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坚持经济与生态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促进企业稳步发展
[2]。
4结语
在市场经济方面,主要表现为资金不足、经济结构不足、污染物排放和城市企业环境意识低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落后,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程度低,所有权薄弱是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完善农村污染控制管理体系,建立农村污染控制机制。加强法律制度的发展,建立和实施防治农村环境污染的法律制度。在农村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整合农村环境污染成本预算资金的具体经济压力,及时创建生态补偿基金,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农民投资预防和控制农村环境污染,增加农村环境污染个人投资的预防和控制。同时,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信息教育,选择生态模式,提高农民环境意识,直接参与环境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