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农业推广组织
深化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探索高校与企业有效结合的机制。在当前科技教育改革中,政策鼓励加强高校改革创新,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投资的主体是国家。农业大学的定位不仅是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更是培养农民企业家、各级农民干部、职业教育工作者、科技推广人员。我国有数百所高等农业院校和中等农业技术学校,师生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大学需要整合各种现有资源,利用现有成果,采用校企合作模式等企业经营和市场运作模式,加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型农业推广组织体系。
明确教育农业推广组织的基本特点和基本任务教育农业推广组织突出农业推广工作的教育特点,遵循农村社区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其基本目的是通过知识分子与农民的有机联系和结合,科技成果与企业和社区用户的结合,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的人员、技术、信息和成果优势,引入市场机制,整合各种现有资源,注重知识传播和社区水平的能力建设。在教育推广组织运作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农业推广人才教育培训和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以公益社会服务为宗旨,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
优化农业推广管理部门结构设置,充分发挥教育推广组织体系各主体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大学推广组织体系建设的突出问题是农业推广责任不明确,机构设置混乱,长期管理和无人管理现象严重。今后,要加强对各类推广主体的定位和监督,确保从事农业推广的师生、企业、科技园区等单位和主体能够分享成果,互补优势。要定位各推广主体的工作,建立不同的岗位考核标准和管理制度,将个人发展融入农业推广组织。同时,要建立科技成果共享机制,确保各推广主体开展技术合作。
创新运行机制和实施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在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方面的积极性。目前,要特别关注高校和高校“场站园企”的结合。我国高等农业院校有校办“场站园企”传统是高校与农村社区发展相连的桥梁。分析和解决新时期的这些问题“场站园企”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其原有基地的作用和功能。在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时,高校与龙头企业的结合不容忽视,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相互竞争合作的互动技术和资本支持体系。通过教育农业推广体系,将政府和非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区农民联系起来,创建新的知识技术创新体系。教育农业推广体系主要依靠学校技术信息资源和人才资源,向农村社区传播先进的农业知识和技术,可采用科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咨询服务、技术合同、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投资、科技企业等方式。
2.科研型农业推广组织
管理层应合理引导科研人员的分化和流动,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科研机构的重组将使部分科研人员或单位转化为企业,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有很大差异。因此,在转型过程中,管理层应重视对科研人员的综合评价,认识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引导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可以通过研究体系促进人员的自由流动和组合。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的引进和培训。
优化部门和单位设置科研单位内部结构,长期参照机关事业单位,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可以考虑根据当地情况调整部门和单位的设置,如增加农产品加工研究室、市场营销研究室工业经济贸易研究室。
长期以来,科研院所沿袭传统管理体制形成的创新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事业管理+经营者控制型”模式、国有商业资产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改革滞后。因此,必须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改变传统管理体制下形成的管理理念和模式,管理转型企业。这就要求有明确的产权制度,根据产业竞争的特点,根据企业的情况,确定企业产权的合理构成和主导产权。
3.企业农业推广组织
注重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使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均衡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针对我国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实施能力和产出能力不平衡的现实(高启杰,2008),近期需要挖掘和提高产品相关技术扩展到其他产品领域的能力、售后服务能力、销售网络和营销能力、创新激励机制的完善程度、市场研发能力、技术创新频率、客户理解和客户管理能力、企业研发资本投资水平等。这需要加强资金的积累和筹集,加强企业自身的技术积累;制定企业创新发展战略;采取多元化的激励方式,提高技术人员和关键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业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企业自主创新平台和自主创新机制的建设。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制度创新。目前,要特别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转型农业科技企业要实现企业法人分离,明确产权,明确国家投资主体地位,建立科学有效的两权分离治理结构,完善现代企业体系。要进一步加强内部组织管理,规范企业财务管理,完善分配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改善企业制度创新的内部环境。在农业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转变观念,强调企业“团队精神”实现引进人才与原人员的优化结合,建立市场化的薪酬导向体系,注重员工的职业管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承担社会责任是加强农业企业发展的根本目的。农业企业应当认识到,服务农业、农村、农民是其发展的根本目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明确企业的根本责任是社会责任。企业在创造利润、对投资者利益负责的同时,还应当对债权人、员工、客户、社区、环境等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因此,企业农业推广机构需要改变推广服务供应“收益最大化”服务理念将农民利益与企业利益统一起来,在成本补偿的前提下,减少各种形式的隐性收费。同时,通过改进推广服务的方式方法,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推广服务。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科学选择企业推广服务的组织模式。农业是一个高风险产业,这决定了农业企业的高风险。这就要求农业企业增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防范基金,建立风险预警和应对体系,增强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应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