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海草地围栏建设。
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在全省牧区推广草地围栏技术,1988年发布了《青海省环扣镀锌钢丝网围栏企业标准》。经过多年的实践,广泛听取了各方的意见。2003年,《青海省草原围栏建设地方标准》对围栏材料质量、规格型号、生产制造、安装检验等方面进行了严格规定。同时,在最近实施的重大生态文明工程建设(如三江源、祁连山、青海湖生态环境保护、牧草回收工程)中,充分考虑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需求,制定高规格的草地围栏建设规划,并严格执行。实践证明,围栏技术在改善草群结构、减少自然灾害、加入草群密度、提高食用草种类和优良牧草比例方面发挥着非常明显的作用。数据显示,使用围栏育草技术后,产草量从原来的2.09t/hm2提高到6.67t/hm2,同比增长219%,植被覆盖率提高到90.48%,草原的利用率和承载能力显著提高。此外,草原围栏技术彻底改变了以往草原无主、放牧无罪的错误观念,促进了草原固定使用权与草原责任承包制的发展,减少了草原所有权造成的矛盾和冲突,牧民收入大幅增加,形成了草原生态保护与牧民收入双赢的良好局面。在推进草原围栏项目建设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牧民盲目扩大围栏规模,影响野生动物迁徙和饮用水渠道,限制野生动物的繁殖和生长;二是牧民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实施掠夺性放牧,使围栏沦为大羊圈;第三,由于人工或围栏质量不足,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一是加强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环境保护。拆除影响野生动物繁殖和迁徙通道的围栏,并给予牧民相应的补偿(如新围栏、人工饲料、棚屋等)。二是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原。制定草原轮畜使用计划,实施减畜计划,依法给予经济处罚处罚;未完成减畜任务的,取消补贴奖励;鼓励农牧民增加饲料供应,支持饲养;推进大型牧场建设,科学合理利用天然草原。三是加强围栏的后期维护。按照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将围栏的后期管理和保护责任划分为家庭,并与国家相关补贴挂钩,拆除和重建已达到使用寿命的围栏1。
2.推进青海农牧区畜牧业供给侧改革。
青海农牧区对草原畜牧业发展势头不足、经营模式落后、产业结构陈旧、发展不足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特别关注农牧民收入增长与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探索了发展增长的供给侧改革战略
2.1青海农牧区在推进畜牧业供给侧改革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畜牧业基础薄弱。畜牧业供给侧改革实施后,青海农牧区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程度得到有效缓解,但自然生态系统依然脆弱,草原沙漠化趋势增加,天然草原过度草原现象依然严重,沙尘暴、旱灾、洪水、雪灾等草原自然灾害频繁发生2。第二,综合开发程度较低。畜产品加工及其发展水平不高,加工企业小而分散,市场技术滞后,科技含量不足,畜产品深加工和综合开发利用存在问题,畜产品附加值较低3。农牧业仍以传统的分散经营为主,信息化程度不高,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第三,品牌特点并不突出。青海农牧区乳制品文化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整体实力不高,缺乏创新能力,假冒品牌过多,严重影响了品牌声誉。第三,品牌特点并不突出。青海农牧区乳制品文化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但整体实力不高,创新能力不足,假冒品牌声誉过多。
2.2青海农牧区采取的措施。
一是实施减羊增牛战略。在牲畜总量减少的原则下,增加肉牛数量,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压力,继续推进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2。二是加强科技指导。以生态优先为原则,以牧民收入增长为目标,改变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绿色畜牧业的良好氛围。强调绿色草原为金银山
3结语
一般来说,草原生态保护与农牧民收入冲突,相互补充,生态文明建设与农牧民实际情况有机结合,实施多角度、全面发展管理,充分调动农牧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草原成为畜牧业发达、旅游繁荣、农牧民生活工作宜居环境,帮助扶贫,为国家发展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