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课堂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学科流派多,学生难以区分差异。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校经济管理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一。英国的亚当•《国富论》于1776年初版,全称为《国民财富性质与原因研究》。《国富论》的诞生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经济学产生了不同观点的学派。以阿尔文为例•汉森(AlvinHansen1887-1975),保罗•萨缪尔森(PaulSamuelson以1915-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罗宾逊(JoanV.Robinson尼古拉斯1903-1983)•卡尔多(NicholasKoldor以1908-1986为代表的新剑桥学派;•韦内•克洛委尔(R•W•Clower,以米尔顿顿顿为代表的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1912.7.31—2006.11.16)以货币主义学派为代表。正是因为这种百花齐放的状况,经济才得以快速发展,各个领域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紧密结合。不同学派对同一经济问题也给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然而,对于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大学生来说,很难理清哪种理论是主导的,这对学生课后阅读和理论体系的把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研究方法多样,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与其他经济管理课程不同,西方经济学有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证分析、标准分析、数学公式分析、几何模型分析等。事实上,该学科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经济学原理或经济学基础、中级微宏观经济学、高级微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包含的数学知识和模型解释越高,以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多发生在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领域。这也是对第一次接触经济学的大学生的一个考验,因为学生习惯了文学和科学之间的差异,将两者有机结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一旦他们对数学模型失去信心,他们就不能很好地学习经济学。
(3)理论体系复杂,初学者难以区分背景。西方经济学涉及微宏观两大类,两大类分为许多章节。事实上,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涵盖了几乎所有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如:微观经济学包括消费者需求理论、生产者理论、效用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等;宏观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总量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理论等。如此多的理论体系使学生在教学周期内掌握、整合、区分知识背景,学生的学习压力非常大。
(4)知识体系更新迅速,教师难以及时调整。由于经济学的学科特点,相关理论知识必须与现实发展紧密结合,才能具有活力,因此本课程的理论体系比其他学科更新得更快。西方经济学的外国教科书几乎每两年重印一次。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已经发行到第17版;哈佛大学教授格利高利•曼昆1995年的《经济学》被称为“最受欢迎的西方经济学教材”已经发行了第五版,几乎两年就会改版。这种布局的调整包括案例的不断更新和理论知识的变化和补充。教师必须及时掌握知识点的更新、新理论的补充和案例的调整。由于西方经济学的许多特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盲目的板书和讲解不仅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有时甚至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导致教学效果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