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财经论文

小城镇集约化优势发展壮大乡镇企业

农业是我省经济的重要支柱,当前农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我省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柱.它对实现社会稳定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优化市场环境.做好服务指导.调整农村和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稳定.健康发展。

一.我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投资不足,我省农业投资基础设施落后。由于投资不足,农业抗灾能力明显下降,我省70代、80代建立的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仍在发挥作用,其中大部分已超期服役。现有水库1/3带病运行,灌区工程基本完好率仅为33%,年久老化,效益下降现象十分普遍。2.目前我省农业科技水平低,科技推广缓慢。“三低一高”现象:一是农业发展科技含量低。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三是转化成果普及率低。目前,我省这一比例为30-40%,也就是说,成果转化后的2/3没有普及。四是农村文盲半文盲比例高,三分之二集中在农村。农业科技水平低已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3.农业生产规模狭小,阻碍了我省家庭土地平均经营规模仅5~6亩,远低于发达国家家庭农场。我省家庭经营规模小,不利于农业规模.科学管理不利于统一供种.机械作业.灌溉.施肥.防治病虫害,采用新的农业科技,增加了经营成本,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农村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过剩的双重户籍制度形成了城乡公民身份不平等,就业结构不合理,劳动力严重过剩.福利.社会保障对城市公民的倾斜限制了农民剩余劳动力的正常流动,分离了劳动力的流动机制。双重交换制度的存在使得城乡商品交换形成了剪刀差,农民通过剪刀差向国家提供的资金无法在城市形成应有的投入产出效益,也无法为吸引更多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由于政策盲目性,近年来绝大多数乡镇企业技术含量较低.经济效益低,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相继倒闭,乡镇企业职工纷纷回到土地上务农。

二.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对策

1.完善农业投资机制,增加农业投资

第一,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经营.谁受益”鼓励集体和农民增加农业投资,引导社会资金和外资投资农业,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投资农业。二是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独列出,专门使用,并使投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标准化。三是按照税收分配制度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的权力和范围。四是按照业务部门、综合部门平衡检查、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上级拨付的各类农业专项资金,避免长期管理.重复施工造成的浪费。

2.完善农业家庭组织形式,加大农业产业化步伐

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大胆探索新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大力发展“公司+农户”根据产业模式,组织和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生产。农民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通过参与龙头企业的发展,农民品.流通和其他环节获得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只是一个环节来获得收入。积极吸收村干部。.供销社负责人.治富能手.科技爱好者参与,引导他们学习技术,收集农业信息,为农民提供产前购种.产中技术咨询.产后销售服务,并逐步将其转化为公司。

3.适应市场经济规律,调整农业结构

把握区域经济特点,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将传统农艺精华与现代加工技术紧密结合,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验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基层政府要及时转变职能、管理、服务,建立多层次的服务.全方位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抓住市场机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和外汇农业,正确处理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克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分散性,使农民真正感受到农业技术的有效性,引导农民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自觉接受科学的种植思想。

4.改变农业科研制度,推广农业技术

农业科技机构应当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从事业法人转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技企业(农业)贸易一体化经营,或进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提高技术开发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积极发展第三产业,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产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福利和基础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研究建立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运行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管理技能。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市场营销研究等,培养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农民。

5.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探索适合国情的城镇化道路

一是加快乡镇企业技术转型和结构调整,坚持所有制结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多层次,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二是利用小城镇集约化优势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不仅给小城镇带来了动力,而且增加了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人口集中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取消户籍管制,缩小城乡差异,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迁移。三是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对农民进行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四是实行土地使用权转让,鼓励有商业能力的农民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城镇,允许农民以土地入股,促进农业集约化发展。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