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财经论文

从不同构面探讨财经素养的内涵

【摘要】财经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财经素养,探明财经素养本源是首要问题。财经素养是“财经”和“素养”复合而成的词语,也是一个随着人类经济生活逐渐丰富而动态发展的概念。本质上,财经素养是学生关于财经的内在涵养,集中表现于学生处理经济信息,合理进行财务规划、财富积累、资金使用等金融决策的能力。作为一个集成概念,财经素养由学生的财经意识、财富观念、理财能力、财经知识等要素组成。教育中,应把培养学生财经意识和财富观念作为核心要素,并以此构建财经素养概念更具合理性。

【关键词】财经素养  核心素养  理财教育  概念建构

    为了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也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面向全体和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财经素养(Financial Literacy)研究开始成为基础教育界的新视野。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地区和学校已经把培养财经素养的理财课程当作必选的地方课程来开设。然而,财经素养在本质上究竟意味着什么?又有怎样的特定内涵?这是教育领域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不同构面探讨财经素养的内涵,以期尝试性地建构本土的财经素养概念,为促进学生的财经素养发展做前期性准备。

一、基于现代语言学:“财经素养”概念的词源探析

    语言与思维有着天然的同存共进关系。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财经素养构成,对财经素养进行语词分析有助于我们挖掘隐藏在字面含义下的思维过程,进而更好地把握学生财经素养的内在本质。

    一方面,按照现代语言学要求,若要给财经素养下定义,首先要通过找出其亲属语言④追溯词语的本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所属,从而明确学生财经素养的最终指向,同时,这也能为理解其语义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打下基础。综观当前各学科的进一步分化,“素养”一词被广泛运用,诸如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地理素养等作为财经素养的亲属语言也十分之多。这里不妨先以语文素养、数学素养、地理素养概念为例证,从而演绎出财经素养的概念。有学者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1]。数学素养是指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数学方面的品格和能力,是数学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体[2]。地理素养是指学习者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积累的地理知识、掌握的地理方法、形成的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并能够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观察事物,用地理学的态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的内在涵养旧J。综上,三种学科素养内涵均从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概述,而且最终指向一种内在的、稳定的集合体。

    另一方面,从构词法角度分析,“财经素养”是由“财经”和“素养”两个词构成,并且由“素养”一词演绎出的“合成”词语。就单个词来看,二者概念比较明确,但将二者组合起来,便形成教育领域的新晋词汇。在《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工具书中,还未见到对“财经”一词的专门解释,但却有很多关于“财”与“经”的单独解释。在《新编说文解字》中,“财”的本义指“财物”[4], “经”的本义是“织布的纵线,与‘纬’相对”,引申义有“经营、治理”的意思[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解释也与之类似。而在《古今词义辨析词典》中, “财”的通用含义是“钱和物资的总称”[6]。“经济”在古代常作为动词而且可以单独使用,意思是“经邦济世,治理国家”[7]。由此得知,“财”和“经”本身就是两个单纯词,而将“财经”二字作为词组来解释的并不多见。《现代汉语词典》也仅用一句话将“财经”简单概括为“财政、经济的合称”[8]。而在英文中,“财经”常用“Finance and Economy”表示,即“财政和经济”的意思,这也进一步说明“财经”本身属于合成词。若将“财政”和“经济”单独解释,“财政”指的是“国家对资财的收人与支出的管理活动”[9]。“经济”指的是①经济学上指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②对国民经济有利或有害的: ~作物/~昆虫。③个人生活用度。④用较少的人力、物力、时间获得较大的成果。⑤治理国家[10]。可见,将两个词组合在一起的内涵更广,从对象范围看,既包含社会活动也包含个人活动;从词性看,是名词,但“经”字也隐含了动词的意味。而在“财经素养”英文翻译中,“财经”一词常用“Financial”来表示,意为“财经的”,因此,从词的属性来看,“财经素养”属于偏正式复合词②,即强调财经方面的素养。此外,作为财经素养的“上位概念”,“素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平日的修养”[11]。从词性看,它是名词,虽含有抽象意义,但领域较为明确,加之当前素养教育研究之热,其一般作为专有名词使用,如语文素养、阅读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职业素养等,这样就限定了素养的范畴。综上,简单地说,财经素养就是学生个人逐渐形成的关于财富、理财方面的一种内在涵养。

二、从无到有的衍生:“财经素养”概念的历史透视

    财经素养是由“财经”和“素养”两个词合成的复合词语,更是一个渐进发展的教育学概念。厘清财经素养的历史由来,探明财经素养的动态发展过程和具体路径,不仅有利于我们从本源上抓住财经素养的基本要义,也是对学生个体的财经素养进行逻辑分析与系统建构的基础和前提。

    财经素养概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从无到有、从过去到现在演变而来的。在过去,人们更多地会用“财富观”“金钱观”来表示个人对财经内容的认识,但二者仅停留在主观意识层面,忽略了知识、技能、策略等其他层面,所含范畴较为狭隘。之后由于经济学概念的发展,“财经”一词逐渐从“财政”“经济”等词语中演化而来。但目前有关“财经”一词出现的具体时间笔者还未能查证。1985年,《现代汉语频率词典》依据报刊政论、科普书刊、文学作品等语料对汉语词语频率进行统计,从数据看,“财经”的使用词次为6次,分布在2类题材中的5篇语料中,使用度④为3。由此可以推出,我国20个世纪就已经开始使用“财经”一词。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到:“促进发展的因素不单单是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我们还应该帮助每一个人都成为自觉的消费者和促进发展的开明人士。他必须领会各个经济阶段在决定如何分配社会产品、选择什么样的投资以及如何制定计划的时候所需要采取的手段。经济学的教育必须成为每一个人意识与文化中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教育从学校开始并通过一切校外媒体继续下去。”[12]可见,在20世纪末,国际组织已经开始关注个人在经济方面的意识、知识和技能,并且强调通过学校开展相应的教育,只是此时还未用“财经素养”来表达其基本思想。后来,人们意识到“素养”比“素质”更符合人的发展要求,“素质”才逐渐被“素养”一词取代。从检索的资料发现,早期有关“金钱”方面的素养以“金融素养”和“经济素养”为主,西方早已有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金融素养”和“经济素养”的概念进行定义。但关于财经素养的研究甚少,相关内容仅局限在财经类学生应该具备的素养,也就是专业内的素养层面。再后来,理财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道路,出于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逐步深人及时代发展的需要,人们便自创了“财经素养”一词,成为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至2012年,PISA(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国际学生评估项目的缩写)才在国际测评中首次引入“财经素养”概念并加以评估。

    由财经素养的形成轨迹得知,财经素养是随着人类经济生活的逐渐丰富及人们对素养的深入认识而演进的,是基础教育界基于核心素养研究的认识成果。在此基础上,探明财经素养的未来走向是历史研究的价值追求。研究发现,概念的演变要经过“合法化”时期、阐释期、实践期和深化期。查阅相关文献得知,“财经素养”是教育领域的“新晋”词汇,从时间角度和研究程度看,目前“财经素养”概念处于“合法化”时期。而通过对财经素养的教育价值进行分析发现,财经素养是理财教育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是落实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多元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经素养”概念的发展亟需进入到下一个阶段,以便通过更多理论研究指导相关的教学实践。

三、探究属性与特征:“财经素养”概念的逻辑思考

    相较于词源学和历史维度的考察,逻辑学的视角更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财经素养”概念的内在本质,回答财经素养的真正意涵,进而澄清一些与“财经素养”概念相关的理解偏颇甚至部分误解,还原教育领域中学生财经素养的身份和地位。

    在逻辑学中,概念是用“属加种差”来定义的,而定义一个概念又必须回答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问题。这里,我们先尝试概括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财经素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内涵是指包含学生财经知识、技能、价值观方面的内在涵养;外延是指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与财政或经济相关的所有内容,包括财经意识、动机、过程、方法、背景等。那么,这一概括是否合理呢?这就需要通过逻辑分析进一步确证。

按照“属加种差”定义法要求,首先要找出财经素养的属概念(确定其所属),然后同该属概念下的其他种进行比较,找出其特有属性。根据词源学与历史维度分析,财经素养是由“素养”一词演绎出来的合成词,因而,财经素养与素养之间应是种属关系,而明确属概念是进行种概念界定的前提。这里有必要先澄清“素养”“素质”“修养”的概念。素质是指人的生理上本来的性质和特点,是与生俱来的生理特征,是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而素养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项工作时应具备的素质与修养,是一个人在品德、知识、才能和体格等诸方面先天的条件和后天的学习与锻炼的综合结果。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别,从时间顺序看,“素质”更突出先天、本来的性质特点,而“素养”更注重在后天训练和实践中获得的品行和气质等;从所含内容看,素质结构核心内容是知识和能力,而素养除此之外还包括积累、方法、习惯、思维、审美、态度等,覆盖面更广。此外,修养是指一个人在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所达到的水平。因此,可以看出,素养和修养均是在后天环境中习得的,但素养更多地指向技巧和能力,而修养更多地指向品格和态度。当前,新课标下,“素养”一词使用的频率之高亦是教育领域基于“素养”这一内涵的应然转向。

    而财经素养作为素养的一个种,其必然有别于其他种的特有属性,这些区别于其他种的特有属性便是种差。早期与“金钱”素养有关的研究以金融素养和经济素养为主。因此,这里通过对财经素养、经济素养等相近或相关属概念的区分加以阐释。财经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处理经济信息,合理进行财务规划、财富积累、资金使用等金融决策的能力[13]。金融素养是指消费者所拥有的为其一生金融福祉而有效管理其金融资源的知识和能力[14]。而经济素养是一个宏观的经济学概念,涉及的范畴更广泛,除了财经素养之外,还包括金融、贸易等更多领域的素养。正如PISA测评中指出,财经素养主要指的是个人理财素养,涉及个体理解、管理和计划他们自己及其家庭的财经事务的方式方法,而不是诸如供需原理、市场结构等宏观经济素养④。比较而言,金融素养和经济素养更多地指向宏观层面的国民金融素养,相比之下,财经素养是个体在自身经济生活中体现出的一种素养,更贴合中小学生群体。比如,学生对财经知识、信息具有敏感性,学生在“网购节”能够理性消费等就属于财经素养的外在体现。此外,财经素养也不同于金钱素养。金钱素养是个体有关金钱方面形成的素养,包含个体对金钱的态度、使用等。从内涵看,财经素养的内涵更为丰富,不仅包括对金钱方面知识的掌握、观念的形成,还包括有关理财等方面的内容;从外延看,金钱素养是财经素养以金钱为对象划分的内容,是财经素养的一部分。因此,若将财经素养等同于经济素养,则泛化了财经素养的概念;若将财经素养等同于金钱素养,财经素养的概念则被狭隘化,二者均未能从根本上厘清财经素养的本质内涵。

    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地定位财经素养的概念,我们还需要分析教育领域中财经素养的基本特点。财经素养与其他学科素养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根据上述对财经素养内涵与外延的阐释并结合其他学科素养的一般性特点及财经素养自身的独特性,学生财经素养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个体性、内隐性、实践性、多维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个体性是指财经素养依托于不同的学生个体,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内隐性是指财经素养作为一种内在涵养,所含的意识、态度、价值观等属于隐性内容,学生需要通过知识等方面的学习得到发展;实践性是指财经素养来源于实践又付诸于实践,理财教育作为培养学生财经素养的根本途径,主要是以理财课程为载体,通过“做中学”这一教学方式为主要途径赋予学生的;多维性是指财经素养与其他素养类似,均包含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意识、态度、价值观等多维内容;综合性是指理财教育的内容会结合数学学科、德育内容展开,通过整合不同学科内容促使学生财经素养的形成;开放性是指财经素养的形成空间是开放的,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是重要场所。由财经素养的六个特点可以看出:学生的财经素养绝非是财经和素养两个词组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赋有多元化特征、内涵十分丰富的集成概念。

    基于上述对财经素养内涵、外延、特点的认识,财经素养可以初步界定为:以学生为主体、必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可以在不同空间中形成的包含多方面财经内容的内在涵养。

四、立足学生发展:“财经素养”概念的系统建构

    为了更好地理解“财经素养”概念,同时也为了能使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财经素养在目标拟定、过程实施、结果评价等方面更具可操作性、可测量性、可评价性,我们可以具体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财经素养”的要素(因素)与结构。需要明确的是,基于“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财经价值观是培养学生财经素养的根本诉求。目前,我国这方面的研究甚少,借鉴国外财经素养的内容划分和测评维度思想,有助于我们系统建构本土的财经素养概念。

    PISA 2012对于财经素养给出了如下操作性定义:“财经素养是一种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在广泛的财经背景中做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经济利益,并能够参与经济生活。”[15]可见,PISA是以内容、过程、背景三个维度架构起的一个立体模型,并在教育测评中加以实施的。关于内容方面的测评是从具体到抽象、微观到宏观进行划分的;关于过程方面的测评是从初级到高级进行划分的,其中,过程中的“应用”是最高级别的评价;而关于背景方面的测评则包括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维度,其中,社会活动是财经素养最高级别的表现情境。

    此外,一些西方国家或地区已将财经素养研究纳入到教育的议事日程中,甚至有的已经纳入到国家课程中。例如,澳大利亚是从国家层面整体推进学生财经素养的发展。其在《国家框架》(2011年修订版)中,从知识和理解、能力、责任感和进取心三个方面对每个年级学生的财经素养提出要求[16]。美国财经教育委员会在“K-12财经素养国家标准”中规定了各年级学生在挣取收入、获取商品与服务、储蓄、使用信用卡、经济投资、财产保护及保险六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该达到的标准[17]。加拿大出台的国家战略也指出,财经素养要确保国民具备做出负责任财务决定的知识、技能和自信[18]。可见,无论是PISA 2012的测评框架还是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的财经素养框架,均包含财经素养知识和技能部分,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并非都提及。而欧盟认为,核心素养代表了一系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它们是可迁移的、多功能的,这些素养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时应具备这些素养,并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9]。由此得知,只有以三位一体为内容的财经素养才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除了有关国外财经素养的理论依据外,财经素养要素的划分还应结合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当前,我国的新课程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目标。综观当前不同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例,二者的总目标与分目标均从上述三个维度设计,并且强调三者的有机联系,但从目标的排序来看,二者最先强调的是知识与技能维度;而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看,由于品德课程自身的特殊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20];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21],而且最先阐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也反映出课程标准对思想品德课的定位。需要思考的一点是,新课程强调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这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集中体现,缺乏任一维度目标都可能导致教学缺损。但是三维目标并未有固定顺序,其分配也并非是等值的,应该依据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群体,动态把握三维目标。基于此,作为非学科背景出身的财经素养,也必须结合自身的特殊性构建三维要素。在“立德树人”⑤教育理念的指引下,财经素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财经素养应偏向意识、观念等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应把培养学生财经意识和财富观念作为财经素养的核心要素,并以此构建财经素养概念更具合理性。

    基于上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理论依据,财经素养应是学生的意识、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集合体,是由三维课程目标引申出的有机统一整体,为了更好地说明不同要素间关系,这里用圆环型结构图表示(见图1);并且从不同维度列举学生财经素养的具体表现进一步丰富其内涵(见表1)。

表1 财经素养要素及学生具体表现

图1 财经素养三维结构图

    笔者以三维目标为依据并结合财经素养的特殊性与内容的重要程度对其要素进行分类和排序,具体划分为三个维度七个方面,即意识、态度、价值观、能力、方法、知识、信息七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于学生财经素养的定位,我们将意识、态度、价值观置于圆环的核心地位。因为学生的财经知识和技能的多寡与财经素养的高低并非呈绝对的正相关,换句话说,一个人即使拥有丰富的理财知识,也不能代表其拥有正确的财富观念。因此,学生财经素养高低并非在于知识的获得,意识、态度、价值观才是最重要的体现。其中,学生能对财经相关问题有一定的意识和敏感,拥有勤劳朴素、勤俭节约、积极向上的态度,对财富价值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获得有关财富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情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表现;学生能关注个人理财动机和关心社会理财活动、国家经济发展是财经素养的进一步升华。此外,圆环中间部分的能力与方法要素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财经素养形成的关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理财能力是指个体在进行有关财务活动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领,按主体范围划分,可以细分为社会人士理财能力、学生理财能力等。最后,圆环的最外围部分是知识与信息要素。学生对于财经知识的学习、信息的获得是形成财经意识、态度、价值观、获得能力、掌握方法的途径和工具。根据知识的来源,学生的财经知识分为文本知识和经验知识。文本知识是文章所呈现的一种知识,例如,学生通过阅读专门的财经类书籍所得到的知识;经验知识是学生在日常活动中所获得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从财经信息的获得渠道看,其空间范围十分广泛,学生可以通过书本、媒体传播、社会交往、金融机构等获得丰富多样的财经信息。总之,财经素养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层层推进、以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共同构成的理财教育的立体画面。只有从各维度的不同方面整合学生财经素养要素,才能全方位把握财经素养的内涵。

    综上,从词源学和历史维度对“财经素养”的语义结构与发展路径进行梳理是厘清“财经素养”概念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对学生财经素养的内涵、外延和特点进行逻辑分析,是把握其概念的关键;最后系统化地对财经素养要素进行分类和阐释,进一步对其概念进行系统建构。笔者以不同维度分析得出的理论为基础,最终尝试概括出多维度取向的财经素养概念,即学生个体在有关财经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以财经意识、态度、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并形成良好的理财能力、获得有效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一种内在涵养。从财经素养概念的内部构成看,主要由学生主体、背景、途径、功能指向四个构件构成;从财经素养概念的内涵看,学生的财经意识、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财经素养的最终指向;学生的理财能力是形成财经素养的关键要素;而知识学习等是形成学生财经素养的基本途径。总之,这一概念还原了教育领域中学生财经素养的真实身份,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财经素养提供了一个基本思路,更是我们今后培养学生财经素养的基本方向。

[参考文献]

[1]雷实.谈谈“语文素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28-35.

[2]何小亚.学生“数学素养”指标的理论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15(1):14-20.

[3]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64-67.

[4][5]古敬恒,刘利.新编说文解字[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1:166,29.

[6][7]王克仲,孙秉德,房聚棉.古今词义辨析词典[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3:38,210.

[8][9][10][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99,100,598,1096.

[1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90.

[13]北京师范大学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中心[EB/OL].[2016-06-17].http://www.bnu-efle.corn/.

[14]杨帆.金融素养测度研究[D].昆明i云南财经大学,2015.

[15]杨玉东.PISA2012财经素养测评框架[J].上海教育,2014(20):8-10.

[16]徐星.致力将财经素养融入国家课程[J].上海教育,2014(2):38-41.

[17]董筱婷.财经素养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J].上海教育,2014(2):27-31.

[18]徐星.积极谋划财经素养国家战略[J].上海教育,2014(2):42-43.

[19]裴新宁,刘新阳.为2l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89-102.

[2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2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5.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