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的深入推进和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实施,大学智库成为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赋予更大的历史使命。文章以大学分类及学科组成的视角,从智库研究的现状入手,探讨财经类大学智库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体制障碍,通过对全国26所主要财经类大学的基本定位、学科布局、科研实力等层面的分析,提出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及发展路径建议。
【关键词】大学智库;财经类;发展定位;发展路径
一、引言
智库(Think Tank)也称思想库,一般指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非营利性的学术机构。我国智库的建设和研究一般认为始于改革开放初期,进入20世纪90年代初期,高等学校的智库意识不断增强,大学智库逐渐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设计(见表1),指导大学智库更好地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大学智库进入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以创新的思维、多元的视角进一步细分大学智库类型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是大学智库创新和特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探讨财经成为我国智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对大学智库类大学智库的定位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表1 影响大学智库发展的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事件
二、智库研究现状
(一)智库的定义及内涵
《2013年全球智库发展报告》显示,全球共有182个国家的6826个智库受邀参与提名并排名,这些智库在规模、性质、运作机制上千差万别,因此,关于智库的严格的并被学术界所认可的定义尚不完全统一。虽然定义不一,但国际上学术界对于现代智库的特点和核心价值,有较为统一的认识,即独立性、非营利性、现实性和政治性是智库的基本特点;质量、独立性和影响力是智库必须坚守的核心价值。在智库概念引入我国后,智库的定义及内涵得到进一步丰富。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具体语境下,智库主要是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府决策为研究目标,以公共利益为研究导向,以社会责任为研究准则的专业研究机构。该定义强化了智库的研究及服务对象,降低了独立性和非营利性等要求,更具有灵活性,更符合中国国情,也为我国大学智库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二)智库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外关于智库的研究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区域性的智库研究,如美国智库、欧盟智库相关研究;二是主要以成熟的顶级智库为研究对象,对新兴的成长型智库缺乏深入研究。智库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领域:一是分析智库的形成和发展的政治背景;二是对智库进行比较分析、分类与排名;三是智库组织结构、基本特点和智库与全球政策网络的相关研究;四是智库影响力评估研究;五是智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方式和效果研究等。由此可见,大学智库相关专项研究尚未被重视,因此,探讨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与发展路径,关注如何建设和发展此类型的大学智库,是对现有智库研究的一种补充。
(三)大学智库特殊内涵
大学智库是大学与智库的结合体,其本质是隶属于大学的非独立法人智库,与一般智库有相同的特性和核心价值,同时,大学的使命又赋予大学智库新的功能和内涵。《计划》明确指出,高校智库应当发挥战略研究、政策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的重要功能。从本质上看,大学的学术性成为大学智库的新内涵。因此,大学智库在坚守独立性(学术自由)和影响力两个核心价值的同时,还要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处理好智库的学术性与应用性两者的关系。如何使大学智库在完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学术任务的同时,高质量地进行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扩大智库影响力,成为各类型高校智库必须面对的问题。
三、财经类大学智库发展现状分析
(一)财经类大学智库的优势与劣势
1.财经类大学智库的优势在于:一是拥有丰富的学术资源,与大学共享高层次人才、数据库等资源;二是与大学有共同的目标,发展问题和解决问题是高校科研与智库的共同目标;三是学科契合度较高,能有效地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区域公共政策研究相结合;四是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不是特别强调研究的应用性,允许智库更客观地分析问题,推动具有长期效益的研究成果。
2.财经类大学智库劣势在于:一是智库隶属于大学,在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二是由于财经类大学学科构成相对单一,智库定位在功能和学科方向上容易重叠,导致资源的过度竞争和重复使用。三是社会科学研究基础平台建设落后,政府支持力度不足。财经类大学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仅7个(1个归属管理学,6个归属经济学),高校及学科覆盖面都较低,不利于人文社科研究方法的转型。
(二)存在的问题
1.规模品牌效应未形成。大学承担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职能,客观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扮演智库的角色,但真正自身定义为智库并被国内外智库研究机构认可的大学智库数量非常有限。(2m3年中国智库报告》将大学智库与民间智库合并统计数量仅为75家,这与全国879所本科及以上层次院校(不含军事院校和独立学院)和46所财经类高校的总数相去甚远。
2.运作具有官本位色彩。大学属于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大学智库也被认为是“体制内”的智库,同时大学智库要进入政府的决策咨询体系需要与政府部门保持良好的关系,所以大学智库的运作往往具有很强的“官本位”色彩,这种“官本位”色彩会影响大学智库的独立性,从而降低社会影响力。
3.研究能力欠佳。财经类大学在经济领域拥有学科领先和人才聚集等优势,本应在经济预测、经济政策制定上发挥重要作用,但事实上财经类大学智库的表现却是差强人意。
4.话语权弱小。财经类大学智库集团优势尚未形成、现有智库的“官本位”运作模式、经济预测和研究的不足以及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中国模式”、“中国经验”研究热情和宣传力度的不足,使得财经类大学智库正在丧失在国际、国内的话语权。
(三)体制障碍
1.定位不清晰。主要表现在与政府关系的模糊定位。我国高校现代大学制度还处于逐步形成过程中,大学与政府、社会的关系尚未理顺,造成大学智库在处理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时也遇到各种障碍,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种是盲目服从于政府。大学智库为了得到课题和资金支持,与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在学术权力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此类关系往往使大学智库发展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庸,成为官方的“延伸部门”或“写作团队”。另一种是为了体现大学智库的独立性不惜与政府划清界限,甚至唱反调。事实上,以上丽种关系都不利于大学智库的发展,对于大学智库的独立性应主要体现在学术自由上,而不是与政府保持距离,大学智库应该在发挥对政府的影响力和保持研究独立性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
2.管理体制不健全。符合现代大学制度要求的完善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尚未形成,导致隶属于大学的智库在管理体制上也有诸多不健全,如考核、评价制度等。大学智库研究人员需要按学校科研人员的晋升通道进行职称评定,从而造成科研人员在决策咨询与学术研究之间的矛盾。在评价制度方面,受大学评价体系及大学内部院系评价体系的制约,大学智库成果推广的主要途径依旧是出版专著和发表论文,与国际上知名智库重视通过公共渠道发布成果,从而快速影响公众的做法还有较大差距。
3.发展环境不完善。我国有利于智库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尚未形成,影响大学智库发展的两个重要外部环境都不成熟:一是没有形成一个尊重学术独立性的政府决策氛围,政府部门和社会群众对大学智库的认可度都有待提高;二是全社会缺乏更开放的公共空间,市场化的智库运作机制尚未形成。
四、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
财经类大学智库的科学定位是我国建设新型高校智库的基本要求,《计划》确定了高校智库的职能定位,同时要求高校智库明确建设目标,确定主攻方向。财经类大学智库要贯彻《计划》精神,就要在落实大学智库职能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类型定位和发展定位。
(一)智库的一般分类
由于学术界对什么组织可以认定为智库的问题一直没有定论,而且各类组织都愿意标榜自己为智库,因此,对于智库分类的划分也存在多种观点(见表2)。表2 智库的主要分类划分形式
如表2所示,智库定义的开放性和类型的多样性为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类型定位选择。了解智库的主要分类方式为财经类大学建设新型智库的基础定位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财经类大学根据学校发展战略既可选择向某种类型靠拢,也可以选择在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二)发展定位的主要依据
开展智库发展定位,即回答《计划》提出的建设怎么样的新型智库,选择什么样的主攻方向服务国家发展的问题。大学作为大学智库的母体是大学智库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泉,大学智库同时也承担着部分大学功能。因此,财经类大学进行智库发展定位首先要了解财经类大学的基本格局和学科优影响财经类大学智库发展定位财经类大学办学目标定位、学科布局、优势学科、科研水平等基本情况,为不同层次的财经类大学智库进行发展定位提供必要的参考。
1.办学目标定位。办学目标定位包含学术水平、学校地位等方面的定位,对智库的发展定位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有特色、高水平”几乎是26所高校共同的目标,在学术水平目标定位上,有4所高校明确研究型定位、8所高校明确教学研究型定位,其余高校从表述中可确定介于研究型与教学研究型范围之间。在学校地位目标定位上,“一流财经大学”、“国际知名”、“国内知名”、“区域性前列”、“省内一流”是各层次财经类大学的主要表述。
2.学科布局与优势学科。学科的发展定位及学科配置情况是财经类智库开展多学科协同、多视角研究的基础。26所高校涉及除农学、军事学之外的11个门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是设置最为普遍的学科。
财经类大学普遍多科性的学科布局和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作为主体学科的界定,对财经类大学智库运用多样式的研究方式和界定重点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雷同的学科设置也对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相近财经类大学类似的学科设置和主干学科,从学科和学位点设置的层次和水平的视角,将26所高校划分为5个方阵(见表3),并梳理各学科门类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分布,有助于财经类大学智库明确主要竞争对手,从而在进行势等综合信息。本文以26所财经类大学为样本①,归纳梳理发展定位时扬长避短。表3 26所高校学科和学位点方阵分布
在26所高校中,4所高校拥有“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9所高校拥有国家重点或重点培育学科,14所高校为博士授权单位、12所高校为硕士授权单位(其中,博士项目单位4所),ll所高校设有博士后流动站,5所高校2012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研究生院。经济学、管理学是财经类高校一级学科博士点主要聚集学科,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博士点多为统计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在法学中设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3.科学研究水平。科研水平是财经类大学智库产生高质量成果、体现学术性特色的重要保障,各高校应该在明确自身在财经类大学中所处的大致位置,综合分析同层次大学的科研水平,为进行智库的科研定位提供有针对性的参考。以第二方阵为例,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首都经贸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在高层次科研项目和人文社科研发经费和课题经费投入情况如图1、图2所示(数据来源: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信息网)。图1 4所高校承担国家社科和自然科学项目数(项) 图2 4所高校2012年人文社科研发经费、课题经费投入(亿元)
(三)科学定位
基于对智库研究和财经类大学智库发展的现状分析以及对财经类大学格局和学科布局、优势学科、科研水平的分析,财经类大学智库的科学定位已经具备基本的理论和现实依据,财经类高校可以综合运用SWOT分析等工具结合自身实际进行科学定位。以成长型财经类高校为例,成长型财经类高校处于我国加大力度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和启动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的智库发展机遇期;具有主干学科设置与智库研究方向高度契合、高层次学术成果易于转化为智库成果、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快速提升等优势;同时也具有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学科发展不平衡、局部学科优势难以转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相对滞后等劣势;面临自身发展基础不稳固、争取资源能力相对较弱和来自于成熟型高校智库的挤压等威胁。
综上所述,财经类大学智库的定位与母体地位和发展战略高度相关,但智库在母体科学定位和规划下一旦获得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影响力,便能突破母体地位的束缚,从而提升学校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实现对母体的反哺。
五、财经类大学智库发展路径
(一)弱化组织形式,构建智库网络
基于智库定义模糊和组织形式多样的现状,财经类大学智库可以弱化智库组织形式,强调智库职能的实现和成果的输出,避免在现有研究基地、研究所基础上重复进行资源整合,重新进行智库组织架构,而是构建起以研究基地、基础实验平台、研究所、学院等为一体的智库网络,营造出人人都有学科归属,都是智库一员的组织环境,积极鼓励和引导研究人员关注现实问题,支持经济、管理、法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类学科决策咨询服务能力的提高。智库成果的发布和宣传可统一以某大学智库或大学课题组为署名。构建智库网络既有利于智库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也有利于智库无障碍地、高效地利用母体资源。
(二)坚持改革创新,完善配套措施
要坚持高等教育改革,持续释放改革红利,尽快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完善财经类大学智库发展的内外部配套措施。政府方面既要不断完善大学评价体系,将高质量智库成果数纳入评价体系,并适当提高这一指标在财经类大学评价中的权重;也要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建立智库研究人员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合理流动的人才流动机制。高校方面既要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突出“应用与采纳”类成果的重要性,运用物质奖励及精神鼓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教师参与智库研究;也要鼓励学院和教师主动对接各级政府机构或联合共建研究中心。
(三)建设基础平台,改进研究方法
财经类大学要加快转变研究范式,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借鉴软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定量分析减少不确定因素,增强智库成果的可靠性。这要求财经类大学不断加大人文社会科学实验室等基础平台建设的投入,多渠道、多形式地建立诸如社会调查中心、数据分析中心、政策仿真实验室等机构,发挥高校的多科性优势,充分利用基础实验平台,坚持在公共政策研究的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效果预测、跟踪等全过程中运用先进的计量技术、建模技术和运算技术,推动公共政策研究从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结合研究的转型,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注释]
①本文选取的26所财经类大学如下: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吉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云南财经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2013年全球智库发展报告(中文版)[R].美国TTcsP团队全球发布,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国内发布,2014.
[2]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R].2014.
[3]范先佐.发挥高校社科研究咨政建言作用需坚持四个结合[J].中国高等教育,2013(18).
[4]吴康宁.教育改革需要什么样的国家智库[J].中国高等教育,2014(6).
[5]杜宝贵,隋立民.正确认识中国高校智库建设中的几个关系[J].高校教育管理,2014(2).
[6]朱虹.探索高水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道路[J].江西社会科学,2014(1).
[7]薛澜.智库热的冷思考: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道[J].中国行政管理,2014(5).
[8]杜宝贵,隋立民,任立云.我国高校智库协同建设路径探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4(4).
[9]林洁.美国智库的建设对发展我国智库的启示[D].武汉: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0]金芳,等.西方学者论智库[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