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财经论文

繁荣经济科学的综合论述

【摘要】经济学是一门古老而新颖的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理论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通过从经济学的阶级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以及如何对待西方经济学等方面阐述了繁荣经济科学的问题。
【关键词】经济科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
一、关于经济学科的阶级性问题
    现在重提这个问题似乎很不合时宜。其实不然。我认为这是涉及经济科学发展繁荣的根本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强烈阶级性的社会科学。马克思耗尽毕业精力写作巨著《资本论》,其意图是十分明确的,就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理论需要。早在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候,他就在1859年2月1日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希望为我们的党取得科学上的胜利”④。在《资本论》写作过程中,马克思就准备“在理论方面给资产阶级一个使它永远翻不了身的打击”④。当《资本论》写成并送去付印的时候,马克思在1867年4月17日的信中说“这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⑧。同样,西方经济学也有一个阶级性的问题。“西方经济学”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其内涵并不确定,这一点我们暂且不论。在西方,现代经济理论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是这些国家的经济学者对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运行方式所作的理论概括。经过二百多年的探索和讨论,建立了它比较成熟的体系。西方经济学是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众多分支学科的理论基础。但是,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西方经济学首先是为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它试图从理论上说明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优越性和永恒性。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到今天的二百多年里,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始终没有离开过这条主线,就连一些大名鼎鼎的西方经济学家也不否认这一点。凯恩斯就曾经直言不讳地表白过,他要追求的是属于自己那个阶级的利益,他永远都站在“有教养的”资产阶级一边。
    以上分析说明,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都是具有阶级性的科学,都产生于一定的阶级背景并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服务。否认它们的阶级性将会严重混淆二者之问的重大差别。现在有的学者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仅仅看作是两个学术流派加以研究,这是不对的。从纯学术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个学术派别,但它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区别绝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内部各流派之间的差别。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片面强调经济学的阶级性。过去,我们研究经济问题动不动都要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要问一个姓“社”姓“资”的问题,不仅不利于经济建设,而且严重束缚了经济科学的发展。事实上,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是在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已经确立的基础上诞生的。他们研究经济问题所得出的不少结论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共同的经济规律。以马克思的理论为例,他在《资本论》中对商品货币的分析并不特指资本主义,而是阐述商品货币的一般原理。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广泛地分析了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运作方式。在《资本论》中,我们会大量看到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哲学、教育、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辟论述。以科学技术为例,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科学技术作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的观点;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相互关系的观点;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观点;社会需要决定科技发展的观点等等,这些都与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没有直接联系。
二、关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问题

    发展不是全盘肯定。不顾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作教条照抄照搬,把它看成是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发展也不是全盘否定。认为马克思的政治 经济学只是写给无产阶级的,今天国内外的阶级形势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马克思的经济学已经过时了,不适用了,这也不是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大量占有资料的情况下,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方法所形成的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我认为其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对于其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我们都必须坚持,这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大前提,离开这个前提,那就谈不上什么丰富和发展了。比如,马克思关于商品货币的一般原理和规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完全适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同样必须尊重和遵循劳动价值理论,按照包括货币流通规律在内的货币理论和价值规律办事,保持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趋势。马克思关于资本循环、资本周转和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理论,反映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对社会主义企业的资本运作和国家宏观调控与管理也都是适用的。再比如,关于剩余价值分配理论中的利润、平均利润、生产价格、产业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息、地租和股份公司、股票等等,撇开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涵后也都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理论和概念。
    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学者来说,肩负的更为重要的任务是适应当今情况的新变化,更多地侧重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研究其适应社会化生产反映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的方面。对马克思研究不够的方面要继续研究;对错误的个别结论给予纠正;对即使是正确的理论也要赋予新的内容。我们说的丰富和发展就是指这个意思。完成这一任务涉及的内容很多,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1、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丰富和发展。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在多处作过说明。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指出:“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㈤。在《资本论》第1卷序言中他又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⑨。长期以来,理论界对马克思这两句话的理解一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将生产方式理解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这样,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研究生产力及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另外有一部分学者坚持将生产方式等同于生产关系。不论分歧意见有多大,有一个基本事实是无法回避的,那就是随着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明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法截然分开,社会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因此,不存在纯粹研究生产关系而不涉及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正如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及的马克思也从来没有脱离生产力而孤立地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当然,由于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它只能研究生产的社会属性,而不可能具体地去研究生产的自然方面如生产工艺和操作加工方法等。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不到一百年的统治时期创造出大大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的全部生产力。由于马克思所处的历史地位和肩负的历史责任所决定,他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时,立足点不是研究如何改革完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为,他不是资本家的“参谋长”(如果这样,马克思就不是马克思了)。恰恰相反,他的用意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怎样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相对抗,以致于不得不用新的生产关系取而代之。我们现在学习政治经济学,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进一步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是离不开对生产力的分析。
    在各个社会里生产力都具有层次性,但马克思只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我们今天就不同了,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将会长期存在。因此,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当然就不能只局限于一种生产关系,各种所有制经济都应该进入研究的范围,而且研究的着眼点也不是谁战胜谁、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寻求各种所有制经济如何共同发展。另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单纯用生产关系的性质是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的,这就要求拓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比如各种不同性质生产关系的配置和组合、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如何结合和协调等经济发展机制、经济运行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仔细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发展机制、运行和调控机制其实也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只不过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不可能仔细研究这些内容,需要我们来补充研究。
2、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价值理论。

    我们知道,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全部理论是建立在他的价值理论基础之上的。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产生了剩余价值生产(价值增殖)、流通(价值实现)和分配(价值分割)的理论,从而构成了他的完整科学的经济学体系。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劳动价值学说,即商品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怎么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前段时间我国理论界讨论十分热烈。少数人在没有弄清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就居然在发展的名义下否认这个理论;有些人把价值的分配与价值创造混为一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值的创造,它与我们今天说的按要素分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情;有的则认为不仅人的活劳动,而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物化劳动也创造价值,也是新价值的源泉,自觉不自觉地滑入到马克思所多次批判过的要素价值论的队伍中去了。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生活在资本主义初期,他对这个时期之前的物质资料生产作过周密的研究。从对商品的分析入手,对简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商品价值作了透彻、科学的分析,对商品价值的实体、商品价值的质和量、价值表现形式、价值构成和价值形式、价值增殖过程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作出了科学的论断。相对于他之前五花八门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应当是当时最严谨最科学的理论体系了。但是,有些商品,特别是以服务产品和精神产品等非物质形式存在的商品,当时虽然已经出现,但在资本主义庞大商品堆积物中很不显眼,不可能成为马克思研究的重点,当然也就不可能提出这方面的成熟的价值理论。至于社会主义经济,马克思当时也有所预见,但有些预见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比如他曾预料社会主义会消灭商品和货币)。
    我们今天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首先是要坚持他的劳动价值理论,对于形形色色的否定这个理论和以要素价值理论冒充劳动价值论的各种“理论创新”予以坚决批判。其次是对马克思当时没有周密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理论的新情况,继续进行研究和论证。例如,要继续对作为价值源泉的生产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劳动进行研究,揭示非物质产品价值形成的特点。此外,对马克思没有预见到的新情况,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价值问题进行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得出新的研究成果,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只有采取这种科学态度,才能说得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资本理论。

    资本,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概念和核心范畴,马克思的巨著《资本论》中从头到尾都是在论述“资本”这个概念。按照马克思的理解,资本就是能够增殖的价值。可是,传统经济理论一直把它与社会主义相对立。过去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力图搞清楚资本主义的“资本”与社会主义的“资金”有什么本质区别,越讲越糊涂,实在是荒唐可笑。理论界对资本的研究已经表明,资本一方面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更重要的一面是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从生产力这个角度来看它是一种生产要素,是一种可以计量能够增殖的要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资本”这个经济理论中最顽固的堡垒终于被攻破,“资本运营”已写进了共产党的正式文件。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于搞好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激发企业活力,理顺经济关系,实现与国际间的经济接轨都有重要意义。不仅如此,伴随着对资本概念认识的深化,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工资理论以及资本积累理论等也都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三、关于对西方经济学的态度问题

    西方经济学是人类经济理论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再也不能象过去那样对西方经济理论采取全盘批判、一概排斥的态度。迄今为止,世界上的经济科学(不包括一些分支学科)有两大理论体系,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是西方经济学。两大体系在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有重大差别,但它们都有不同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都可以为我所用。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于本质层面的研究,即注重对生产关系本质的分析,它常常研究掩盖在物与物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而当代西方经济学通常偏重于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着重研究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运行中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目前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当务之急是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该成为我们进行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根本指导思想。同时,由于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西方经济学中许多反映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理论也需要我们有效加以利用。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用成果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是我们丰富和发展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唯一思路。在这个问题上应该破除“三个迷信”:首先是要破除对市场经济的迷信。西方经济学研究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可能适用于美国,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中国,更何况西方经济学家早就提出了“市场失灵”的论断。在我们刚刚提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时,一些好心的国外学者就提醒我们“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然而,我们现在有一些人却忘记了这一忠告。比如,有的同志把我们在前进中尚存的所有问题都归罪于过去的计划经济,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全寄托在改革上,似乎只要沿着市场经济的路子改下去,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这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天真想法。试问,中国人口这么多、人均占有资源极度短缺、生态环境恶劣,单靠市场经济能够解决吗?其次是要破除对经济全球化的迷信。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全球化逐步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从本质上说,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运动和调整。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一面,又存在着不利于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面。世界上有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称得上发达国家的只有那么二三十个。由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给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带来繁荣和昌盛。这一基本事实足以提醒我们,在顺应经济全球化大趋势的情况下,应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扎扎实实地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切不可人云亦云,跟着别人的调子跳舞。最后要破除对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迷信。西方经济学多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使用较多的是经济数学模型。用数字说话,用经济模型分析问题当然好。但问题是这种研究方法必须具备一定的前提,那就是要拥有大量准确的数据和先进的数据处理手段,而且需要有巨额资金,中国目前显然不完全具备这些条件。因此,在经济研究过程中依靠案例分析和直观判断还是十分必要的,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模型和数字的规范性。现在国内经济理论研究中有一种偏向,好象没有几个数学模型就不成其为理论研究。有些一说就明的很简单的道理,偏要整几个座标图,不仅老百姓看不懂,连许多“读书人”也弄不明白。更有甚者,研究中国问题时却依葫芦画瓢,把西方教科书上的数学模型全盘照搬过来。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经济学被称为社会科学之王,它是一门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云南财贸学院学报》是一份以宣传经济学研究成果为主的学术期刊。期待《学报》再接再厉,同全国的理论工作者一道与时俱进,为繁荣我国的经济科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143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189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09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8月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
⑤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8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