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探讨医学检查分析前的误差因素,并从几个不同的方面探讨解决方案。研究结果现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近两年接受治疗的1289例患者临床资料(含医学检查),其中女性392例,男性897例,平均年龄在45.3岁左右,最大的74岁,最小的20岁。这些受试者在发病初期就来到医院接受治疗。
1.2方法
收集调查数据,分别收集患者本人和造成误差的医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总结分析结果的原因,最后发现医学检查分析前误差的常见原因,主要分为文章中列出的几种情况。
22医学检验分析前误差因素
2.样本采集因素1
在分析医学检查分析前误差因素的过程中,发现样本采集过程中发生了32例患者的分析误差;25例患者因采集时间问题导致医学检查分析前误差;117例患者,高达9.1%的患者在采集过程中出现问题;12例患者因医学检查分析师采集样本位置不当造成医学检查分析前误差;23例患者未按规范程序采集样本,造成误差。本研究发现,25例患者在医学检查分析前因储存问题或样本运输问题出现误差。
2.仪器和试剂因素2
仪器的主要问题是:对于最近的仪器设备,检查人员不能很好地了解结构,所以不能更好地处理收集的样品,仪器使用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注意,如果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问题或会导致医学检查分析前的错误。以前用于医学检验的设备很旧,现在已经换成了新的设备、新的检验产品,甚至检验试剂也增加了很多种类。因此,很多检验人员没有注意到医院对医学检验相关规定的改变措施,改变规定后也没有调整试剂的使用方法,导致医学检验分析前出现误差,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情况。试剂的主要问题是:检验人员对试剂的正确使用和试剂应调试的浓度范围了解不多,或者没有深入了解。医学检验技术改进后,我国引进的许多检验设备都是国外的。然而,许多检验试剂仍在中国使用。国内检验试剂与国外检验设备之间存在一些误差也很常见。这种情况也是检验结果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本文分析的医学检验分析前的误差是检验试剂与检验设备之间的矛盾。
3解决措施
3.1.严格管理样品采集全过程
医学检查人员必须指导患者在样品采集前注意问题,不仅注意情绪,而且控制饮食,因为许多样品采集要求患者空腹,患者用药,避免影响检查结果,让患者在检查前做好准备,尽量不要让患者准备问题[1]。检查检查信息时,必须仔细记录信息,这是人为原因,可以避免。医学检查人员应仔细检查每个检查清单,规范检查程序,反复确定取样部位和实践。如果是不可避免的错误,尽量使用其他检查方法来改善检查结果。检查前,患者不仅要注意饮食,还要确保坐姿,采集血液,避免溶血现象,必须严格、标准化,还要注意血液运输过程,最好缩短样品检查的时间,确保其准确性。
3.2.加强试剂管理和设备检验
当对结果的准确性要求非常严格时,在高度警惕的前提下进行人工操作,检验人员清楚了解检验试剂的正确使用环境和浓度,选择不同类型的试剂进行不同的样品采集,以保证检验质量的提高,减少误差的发生。由于设备与试剂不匹配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就要求医院对检验设备进行统一规范的管理[2]。综上所述,为了更大程度地降低医学检查分析前误差的频率,必须加强样品采集的质量管理措施。无论是采集前还是采集后,都要保证样品的质量足够高,在采集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只有分析误差的原因,减少误差的发生,才能保证研究结果具有临床诊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