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诗经》中的战争主题诗与《伊里亚特》进行比较,显然会感觉到东西方古代两个民族对战争审美的旨意有很大的不同。战争审美倾向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一方面与历史文化背景有关,另一方面与艺术领域战争题材作品的特点和风格有关,并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进入作品分析之前,有必要简要梳理一下历史文化特征与战争审美倾向的关系。
古代历史表明,生活在足够生活空间中的人们追求和谐安静的生活境界,而在狭窄生活空间的尴尬下,人们有向外扩大生活空间的强烈愿望。从这一历史常识出发,我们发现汉族属于前者,古希腊属于后者。
多年来,北方部落一波又一波地涌向希腊半岛。人口与生活空间的冲突显示出尖锐和持久性,使该地区保持了强大而持续的外部扩张,直到亚历山大大帝远征东方,这种力量才得到完全释放。这种环境遵循“强者”的法则,即“弱肉强食”各民族、部落之间的关系不是“主”便是“奴”,这完全是由暴力决定的,即使是平等的关系,也是力量平衡造成的,绝不是由暴力决定的,“天赋人权”概念的产物。战争暴力是获得生存权利的第一工具,也是保持独立地位、不陷入奴隶地位的唯一手段。掠夺其他国家和其他部落是掠夺群体公认的美德。战争曾经与古希腊民族形成“不打仗吃什么”这是古希腊人狂热的尚武精神历史文化的深层内函,必然表现出对暴力的绝对崇拜。
是的,古希腊人最崇尚自由,但笔者认为:古希腊民族崇尚自由。“自由”就其历史实践的客观内容而言,它包含了自己不被奴役、努力奴役他人的内容,这与现代人把自由理解为不被奴役、不奴役他人的内涵完全不同。就像哈佛大学社会系教授奥兰多一样.帕特森(Orlando.Patterson)所言:“西方的自由概念创造了民主、自由和经济繁荣,但自由也是西方文化扩张和侵略本质的根源。例如,奴隶制是自由概念的产物”。帕特森教授的结论似乎是西方的“自由”高度概括意识的历史实践。
汉族由于生存空间广阔,虽然偶尔会发生扩张性战争,但极其有限。农耕社会追求和平和谐的生活境界和幸福,希望寄托在土地上“以时而动”正是它的特点,这种生活秩序得到了道德伦理的肯定。如果说战争是古希腊民族的战争。“不打仗吃什么?”如果有问题,那么对汉族来说就正好相反了,“一直打仗吃什么”?战争掠夺不能诱惑农耕民族,从根本上违背了农耕生活的秩序。因此,从社会控制的角度来看,战争是维护农耕社会秩序的最高手段,在伦理层面得到了充分肯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不可能产生以对暴力的崇拜为核心的极端武术精神。它只能产生“禁暴除乱”为了目的,一种适度的武术精神,包括生活和伦理的合理性。因此,古希腊民族武术精神的核心是“力”;汉族尚武精神的核心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