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关注的“文化生态”不仅是那些表达环保内容的文学艺术作品,或者这些作品反映了与自然的关系,或者描述了一种文化表达现象,而且从自然生态与人之间的关系、文化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关注那些已经或正在被社会抛弃的人类文明,那些与自然和人类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生活在人民中间,与娱乐、祭祀、饮食等习俗相互依存,工文化和民间艺术。文化生态,包括有形的文化资产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涵盖了文化与自然环境、文化与人们生活方式关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审美境界。从西方古希腊科学思想的完善到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人们正在努力追求丰富的物质财富,追求创造和发明,开发自然资源,利用地下能源,科技已经改变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科学在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一些人类不可抗拒的自然报复悲剧也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被打破,环境污染加剧,生态平衡失控,新疾病出现,自然资源被肆意利用和稀缺,人类伦理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上。西方近世以科学理性的世界观认识和转变自然,利用这一观点发展科学也破坏了自然生态。中国传统思想一直受到影响“天人合一”哲学的影响,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以适应自然为标准,对自然的态度友好,人与自然、人与物、人与自身的关系始终协调发展。在长期的农业文明中,我们的祖先明白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即利用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共存,体现了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精神的有机结合,影响了中国审美思想的形成。历史塑造了中国人重人文轻数理的思想,但也塑造了中国人的人文情怀和人格精神。21世纪科学技术是否发展到与人类社会相处的终极状态,文化冲突是否加剧,人类社会呼吁和平、人文关怀、科学与情感精神的结合。人类生活需要物质繁荣和人文精神的弘扬;它需要科技带来的生活享受、人文精神的关怀、良好的自然生态文化环境与人的协调。优秀的文化生态环境也要与人类共存,相互协调发展,相互补充完善,相互依存,共同可持续发展。如何总结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整合自然科学与人文艺术,创造人与自然生态共存的和谐空间,可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人类追求完美的生活空间是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上的,不能失去几千年文明的成就,破坏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那些散落的村庄布局,那些依赖身体的服装饰品,那些曾经在中国人心理上提倡的精神文化,那些衣食住行直接反映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其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环境不能无休止地被遗弃和践踏。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我们不能重复科学忽视人文,现代化失去传统文化的无知实践,社会发展不允许以人类创造的科学技术损害我们的文化生态和人文精神为代价。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代无形的资源。那些传统的手工艺品、审美情怀、创作法国风水理论等都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关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和谐依存。我们认为,要借鉴国际社会保护自然生态的经验,倡导文化生态的认识和保护,倡导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立尊重文化的时代风尚,了解现代化建设与文化生态的关系。目前,按照城市发展的速度,如果我们不保护传统风格的建筑,半个世纪后,我们的后代可能无法理解中国传统的住宅或市场习俗,只留下冷水泥建筑。如果我们仍然没有意识到文化会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那么弘扬民族文化就成了空谈。虽然传统手工艺已经走过几千年,成为一种文化遗产,但它是工业社会的前身,在信息社会仍有其生存空间。21世纪,国际社会将呈现经济一体化,但文化需要民族化和个性化发展。也许这是我们课题的主要出发点,也是我们深入民间调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