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启发了环境陶瓷创作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自然观源于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子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章二十五)“道”之上还有“自然”,而是说“道”之法是“自然”,就在于“自然”。这样,“自然”作为道的根本规律,根本性质已经确定。庄子对天道的各种质疑,如“天其运乎?地其处乎?”“云者为雨?雨人为云?”都在于揭示“道法自然”的宗旨。以境界为美,以体验为美,以自然为美,这是道教的审美体系,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审美体系。显然,道教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哲学基础,而且确定了中国传统美学的思想体系。道家美学自然观最基本的含义是反对雕刻造作,倡导化学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说中国古代所有有见识、有贡献的理论家和艺术家都是有见识、有贡献的“自然”为美。传统的审美思想构建了中国古典园林和环境的审美理念,体现了亲近自然、用自然中的岩石和树木抚慰灵魂的审美理念值得继承。如今,城市建设越来越强调生态,城市规划保留了大量的绿地、景观用地、自然生态区等,不仅为艺术家和设计师创造了更大的舞台,而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环境陶瓷艺术应从传统美学思想中得到启发,因地制宜,使艺术作品更好地融入环境和空间。
中国古代造园法则中有“相地”“因借”造园的概念,必须先相地,只有“相地合宜”才能“构园得体”这种观点对环境陶瓷艺术的创作具有启发性。环境陶瓷艺术应与环境充分结合。只有在充分了解环境的基础上,才能提出环境陶瓷艺术的规划和想法。“因借”是指根据地理、地形、地貌、地形等情况,设计园林。“相地”和“因借”这些规则都体现了顺应自然、融入自然的审美理念。这一审美规律对当前环境陶艺创作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目前,环境陶瓷的创作与环境的分离有些严重。例如,一些城市的街头景观陶瓷是一种失败的环境陶瓷。首先,在设计中没有从“相地”从角度来看,周围是建筑,是一个相对拥挤的空间,在这里的景观设计中应该考虑使景观小而简单,艺术语言也应该尽可能简单。然而,这种景观陶瓷艺术占据了很大的空间,使环境更加拥挤。此外,由陶瓷墙组成的景观陶瓷艺术是由几位作者创作的,每个作者都试图展示他们的艺术个性,使整个作品看起来非常混乱。你可以想象在一条拥挤的街道上放置这样一组景观陶瓷艺术会给公众带来什么样的视觉体验。相反,城市另一条大道上的一些景观陶瓷艺术非常合适,在连绵不断的森林和宽阔的道路上放置了一些具有典型景德镇文化特色的景观陶瓷艺术,不仅使整个环境特别优雅,而且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味。
传统园林建设的思想体现了一种审美境界,即不厌其烦、散淡、自由、疏放、以意寻景、以心游园、以意获得、悠闲忘归。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古人曾经创造了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理想家园。
自20世纪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加深了人类对孤独处境的感受。迷茫的现代人萌生了关心自己生活处境、寻找真实自我、回归自然的愿望。如何找到失落的家。传统审美思想的自然观为我们寻找理想家园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现代环境陶瓷艺术作为时代、社会、文化艺术的综合体,赋予了城市环境空间的精神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质量。加强环境陶瓷艺术的自然意识,为公众建立良好的城市生态空间,使人们的精神与自然和谐,引导人们追求美丽的生活境界,获得诗意的城市生活,真正实现公共环境陶瓷艺术对人们的最终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