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悠久文明历史。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上,他们从不排斥异地文化。相反,在吸收的同时,他们发展了自己长期的文明史,具有精神和风格的一致性,绽放出灿烂的光彩。在思想文化领域,主要表现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儒道互补是中国思想两千多年的基本线索,影响着中国文化核心的心理结构和审美心态的形成,影响着艺术形式的发生和发展。
从雕塑形式的风格分析来看,具有雕塑意义的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主要代表。殷商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凝重华丽。西周的青铜器从华丽到简单、庄重,从巫术到理性,从精神激情到智力平衡,使浪漫和古典成为中国艺术不断变化和交替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时期,装饰雕塑极为发达。一些手工艺品上的装饰雕塑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形象的再现。这一历史时期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改变了西周以来深厚朴素的风格,为中国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奠定了基础。秦汉以纪念碑式雕塑而闻名,是中国雕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代表作是秦始皇陵兵马俑和霍去病墓。秦始皇兵马俑是秦朝统一中国的伟大象征,也是国家繁荣的象征。它以巨大的势头和威慑力震惊了人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霍去病墓前的石雕应形而上,与山体自然融为一体,注重整体,细节简洁,量感和石质感强,衬托出主人开拓进取的精神,成为不朽之作,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理念。此外,还出现了《马踏飞燕》、《长信宫灯》等大量杰作。因此,后人称秦汉雕塑是呈现整体民族精神的代表,是中国雕塑史上的新篇章。
佛教在汉代的传入,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中国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制作了各种宗教雕像。这一时期是历史动荡时期,也是宗教广泛传播的内在原因。龙门、云冈、敦煌石窟相继开挖。隋唐时期,由于国力上升,经济发展迅速,达到了中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和黄金时代。在这个历史时期的各个石窟中,我们继续制作以佛教为主题的雕像。我们的作品体饱满、衣着华丽的成熟阶段、佛陀的庄严、菩萨的温柔魅力、迦叶的含蓄、阿难的潇洒、天王力士的雄伟,以及中国艺术家创造的优雅美丽的飞天。中国唐代的佛教艺术已经成熟,在中国扎根开花。在印度佛教艺术美学的基础上,“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说明中国已经有了完善的造像标准。中国的审美特征和民族习惯在雕像中更加含蓄。印度的过度表现被隐藏起来,消失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不太强调自然特征。唐代的陵墓雕刻也有其特点。唐代国势强大。乾陵的蹲狮和顺陵的走狮在造型上圆润、笨重、壮丽,展现了唐代强大的气势。雕塑以广阔的自然群山为背景,与自然和谐,追求深邃的空间"无垠"。昭陵六骏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唐太宗对这六匹有战功的马的追念,体现了唐朝开国时的历史战功。六匹马的立、行、奔、驰动力强劲,结构刻画准确。这也是托物言志的含蓄语汇,与西方直接表达开国元勋或历史人物的具体形象刻画有根本区别。
宋代的石窟雕像继往开来,麦积山石窟的许多传世精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宋代的熟练工匠。山西晋祠的彩塑女士也是这一时期的稀有作品,让人更加亲切,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在明代的彩塑作品中,山西运城双林寺的雕塑技艺是独一无二的。其精湛的表现技巧和无与伦比的塑造手段震撼了我们中国无名艺术家的才华。从塑造方法上看,这些雕塑家完全具备了所谓的写实技巧。他们的作品细而不腻,夸张而不扭曲。可以说,他们既有形神,又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观念,突出了作品的精神气质。
中国雕塑不仅在具体作品的具体形式中,而且在艺术家的创作思维中,特别是对民族独特的审美趋势和哲学气质的决定性影响。中国哲学的整体思维,其活力理论、阴阳理论、四象理论、五行理论、三才理论等,都直接影响着雕塑的表达形式和创作思维。
如上所述,秦始皇陵兵马俑是中国雕塑在世界雕塑史上的重要地位。与罗马帝国雕塑相比,“罗马帝国的雕塑主要是为了展示皇帝和贵族,但秦始皇陵前的兵坑雕塑主要是为了塑造具有杰出成就的士兵;从艺术功能的角度来看,罗马帝国的雕塑是为了赞美雕像本身,而秦始皇兵马俑是为了保护秦始皇死后的安全。”①在雕塑布局上,秦始皇兵马俑贯彻了中国哲学的整体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群与观众的整体宏大与多样性的统一。人们从外面看的时候感觉很平常,但是穿堂入室后,深入其间就能感受到整体结构的宏伟。“从平面上看,前三排的前锋俑布局与古建筑屏风非常相似。由点组成的三条水平线构成了从外面看主要军事阵列的帷幕。军事阵列的主战车和马匹排成的38条纵队就像38条由点组成的虚拟纵线。它们与建筑隔墙排列的实心纵线相互配合,成为具有前进感和攻击感的纵线群,增加了平面布局的方向性和节奏性。当观众站在俑坑上看大局时,仿佛在检阅威仪迪迪的千军万马。”②在人物形象的具体塑造方面,秦始皇兵马俑并没有像古希腊罗马雕塑那样主要用素描的方法来描绘对象,而是通过观察、记忆、综合、分析、取人物,进行艺术再创作。作者似乎通过古代相术塑造了人物:无忧无虑的年轻人、诚实慷慨的人、机警多谋的先锋、非凡的将军,都通过“由”,“甲”,“申”,“自”,“目”,“田”,“国”,“日”,“用”,“风”等脸型或眼角上挑下搭,眉毛的厚度走向极为生动。活力理论也直接影响到中国雕塑的形式表现。在中国艺术领域,“气”是一种总的精神状态。“这种一般的精神状态,可以表现为某种颜色,我们称之为颜色;可以表现为某种节奏,某种节奏,我们称之为魅力;可以表现为某种趋势,某种趋势,某种趋势,我们称之为势头。正是这种整体精神状态的把握,才有了自始至终贯穿一切的核心。”③无论是古石窟中的金刚力士,还是现代人物造像,都需要“气”。滑田友先生曾总结说,中国雕塑的真谛是“气韵生动”和“一气贯通”,“在雕塑的复杂形式中,需要几条主线来形成气势的联系和变化,尤其是在描述人物的精神状态时。“气韵生动”在雕塑中是组织结构。换句话说,就是要“通体贯气”④。在中国哲学中,从观察时空到立象心理,进而获得意识,升华为境界,都体现了哲学思维取向与艺术辩证法的互动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