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音乐艺术是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是音乐家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达的艺术形式。歌曲是音乐创作的一种体裁,具有音乐旋律与文学语言相结合的艺术特征。儿童歌曲是歌曲的类型之一,其年龄对象、生动的形象、纯粹的情感、活泼的儿童乐趣是儿童歌曲的基本特征;儿童歌曲对培养儿童审美和身心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结合多年来对儿童歌曲创作的经验和感知,拟定了儿童歌曲《心牵手》(苏韶芬词彭超陶波)①以儿童歌曲创作儿童歌曲创作的主题动机、旋律发展、节奏设计、乐段安排四个维度的艺术特点提出一些看法。

一、儿童歌曲创作中主题动机的选材特点

歌曲创作中的主题动机是表达乐思内容的最小单位,也被称为乐汇。它不仅体现了清晰的个性、鲜明而富有表现力的乐思,也是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基础。因此,歌曲创作的成功与否,风格的突出,往往取决于主题动机的选材。以儿童歌曲创作为创作基础,捕捉特色鲜明、个性丰富的动机音型,是儿童歌曲创作成功的关键。

《心连心手拉手》是一首活泼、欢快、富有特色的儿童合唱歌曲。全曲为二段体结构,共24小节,F大调,4/4拍。在创作这首歌的时候,作者紧紧抓住活泼快乐的基本情感为主线。在主题动机的选择和应用上,以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开头,同音重复,以度跳入主三和弦的五音,构成了这首歌充满活力和活力的儿童音乐特色。随着旋律的不断重复和发展,儿童的心情表达更加突出。由于第一句的主导动机(55·555)以主调主和弦为起句,在第二乐句动机的发展中形成下属和弦向属和弦,主和弦三音模入重复,音程跳进安排紧紧围绕第一主动机乐句发展。在全曲24节中,歌曲的动机音型重复交替出现,主动机音型的发展以音程的跳入技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旋律发展技术在儿童歌曲创作中的应用

在儿童歌曲创作中,旋律发展技术的应用是创作的重要环节。著名作曲家龚耀年谈到了儿童歌曲主题的发展技术:“旋律的发展还应根据内容需要和结构特点(如乐思的启示、发展、对立、变形等)考虑如何深化主题,有层次、有规律地进行。”“千万不要东拼西凑,尽量在一首歌中运用各种手法,要尽量节约材料,力求精致。”

《心连心手拉手》的主导动机创作是基于F大调主三和弦的五音,通过旋律模入重复技术的应用,结合音程三、四、六度跳入支撑音型的发展,使旋律和歌词的语义得到非常恰当的表达,使歌曲形象的塑造更加生动。作者在创作歌曲作品时,注意到主、属、下属和弦的分解应用,尽可能考虑和声功能和多声思维的基本创作技术,简单明了地通过旋律主导动机音型sol,la,fa,re,do这些骨干声音,变化反复形成主导动机发展环,使动机音型在对比中具有创新性,突出儿童在色彩变化中的特点。简洁明快的旋律发展生动地表达了幼稚幼稚的儿童形象。

三、儿童歌曲创作节奏的设计与变化

为了创作一首好的儿童歌曲,节奏的设计和变化应该很精致,但也必须有独特的个性变化。作者在创作《心手拉手》时,非常注重节奏的个性化设计。从作品的节奏分析来看,主导动机的扩展和旋律的模拟变化似乎很简单,但仔细考虑并不难看出,它有微妙的节奏对比变化。

阳光和大地手拉手,星星和夜空手拉手,

青山与绿水手拉手,江河与大海手拉手。

从乐谱的节奏设计设计可以看出:点节奏、分割节奏、休止分割节奏是支持整个作品的基本节奏框架,因此其节奏特点是积极、动态、点节奏和分割节奏的应用也更好地突出歌词的意义,更夸张地强调“手拉手”节奏重音。

四、儿童歌曲创作中乐段的巧妙安排

乐段的安排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尤为重要。在儿童歌曲的创作中,乐段的安排应以歌词的段落设计为基础。因为儿童歌曲是由儿童创作的,所以乐段的设计应该巧妙地安排。

《心连心手拉手》从歌词的句型和段落中分析,是两段结构的形式。一般的句型结构由四句单段组成,包括连接、转移和组合。这部作品的第一段,也就是这种设置,由四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都是对称的方形整体结构。在处理第一段时,笔者故意将第八段的第三拍放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终止的段落感,产生极其稳定的音乐效果。由于歌词作者试图从写意手法中突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和谐关系,笔者巧妙地设置了乐段的安排,更能准确地传达世界的真实感受。特别是第二段更好地展现和升华了这种亲密和谐的意境。笔者有意让段落中的单词重复,巧妙地安排在属和弦上形成半终止式,产生对比和变化的音响质感。

综上所述,儿童歌曲的创作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创作活动。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勤于思考,深入儿童生活,不断探索儿童歌曲创作的艺术特点,掌握更新的儿童歌曲表手法,就能创作出更多适合儿童的优秀歌曲。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