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文艺论文

研究分析商品经济与文学艺术的世俗化

【摘要】通常情况下,人们不管是谈到经济收益还是商品都会认为这种和钱相关的事情非常世俗,相反在谈论文学艺术时却可以自然而然地高雅脱俗起来,人们往往认为前者是世俗的物质需求,而后者则是精神方面的满足。在这种背景下,可以说人类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并非是格格不入的,但在古典美学看来,这两者之间却是水火不容的关系。本文主要是对商品经济以及文学艺术的世俗化进行研究分析,并且得出了相关意见。

【关键词】商品经济 文学艺术 世俗化

    各国古代都将文学和艺术划在“美”的范畴中,这种“美学霸权”的理念延续了很久,才使其逐渐成了政治与教化的附属品。传统美学对文艺作用的探讨常常离不开审美、教化和认知的作用,却不愿意承认文艺的娱乐消遣的一面。本文主要分析了在商品经济影响下,一些文学艺术家是怎样调整自身的文学价值观与创作观的,尤其是在商品经济能引发的世俗化理念,使得封建与计划经济时代的一元化意识形态被逐渐消解,并为文学艺术重返本性创造条件。

1 商品经济对封建社会文艺作品的影响

    在古今文艺史中往往会有这样的事情,比如,欣赏了郑板桥潇洒脱俗的墨竹,大家很难想象到,作者曾将其明码标价地卖过,在封建社会郑板桥之所以能够鼓起这个勇气,也正是因为其认识到了文艺雅俗兼具的属性,其曾说过:“写字作画即是雅事,亦是俗事。”事实上,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诗人王勃也曾经变卖自己的作品。还有晚唐著名词人温庭筠也曾经不顾及其他人的看法“罕拘细行,以文为货”,将诗词作为商品变卖成财物[1]。在宋代,文人墨客们不但认为卖文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还会与买家积极地讨价还价,若钱未及时送到还会安排专人去上门催促。在明代,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开放了许多,社会各界也完全承认接受了卖文、买文的现象,并逐渐出现了以变卖文学作品为生的职业文学者。到了清代,一部分文学作家甚至还会主动在街头推销自己的作品。西方国家也不例外,大文豪巴尔扎克为了偿还债务不停地写小说,大仲马更是为了赚更多的钱,组建了写作班子来进行小说的流水制造,这些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史实[2]。

    而对于某些文人雅士来讲,发展到此情此景,也并非易事,特别是在心理上往往难以做到真正接受,比如清代画家查士标,为了体现出自己的高洁,坚决不以卖画为生,但面对家里无米下锅的情景,也只能选择卖画。这种心态还反映在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身上,其一生中为了生计曾被迫卖过自己很多曲子,但在临终却始终不愿意卖掉自己心爱的曲子。

2 文学艺术家背负着过重的道德教化任务

    很多文学艺术家都会背负着较为沉重的教化任务,也正是这些任务使其无法获得艺术创作所需要的那种自由自在和无拘无束,可以供其随心所欲发挥的境界。正如朱寿桐教授在评价金庸先生的创作心理时说:“金庸那种潇洒、无拘无束的自由的创作境界,是其他文学作家一辈子无法获得的,其关键就在于纯文学作家往往无法放下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这也自始至终都是其创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而金庸先生对于理性、情感等方面的投入则有一定的节制,并且在处理上也非常灵活。当然,对于纯文学作家那种理想、崇高的艺术追求,我们不能阻碍和制约,但重要的是不能投入过多的感情而不节制,不然就会导致文学艺术逐渐丧失自身审美价值的本性[3]。比如,新中国建国后三十年间的诸多作品,大多数都是革命、战争等题材,而这些作品描述的通常都是一些“高、大、全”,而且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手法上也始终无法离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其作品的政治价值通常都要高于其文学艺术价值。

3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坛

    在20世纪80年代初,作家的一部作品就能引发巨大的轰动,并且受到万人敬仰。在八十年代,文学并不纯洁,而是担当着清理“四人帮”的不良影响的责任,并且还要抚慰当时人们所受的严重心灵创伤。例如“大墙文学”和“伤痕文学”都是融入太多激情的后果,并没有把握好艺术创作的分寸和节制。因此,用现代文学创作的眼光来看,八十年代的作品过多的受政治的影响,什么时候文学能够回到文学的本质,并且彻底脱离政治的绑架呢?其关键也是在于商品经济的直接、间接的影响[4]。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在中国的全面渗透,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观念与心态。而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对文学也拥有着不一样的期待,也就会自然地减少对政治的关注,同时,文学也不能够利用政治来获得轰动一时的效应。面对读者对政治、理想和崇高等主题的文学都不感兴趣的状况,作家们也就自然而然地将目光放在了探索形式上,“先锋派”也就应运而生了。

    “先锋派”在主题、题材上另辟蹊径,如,马原的异族风情;余华的武侠暴力等,总之,作家们都逐渐脱离了理想、革命这些宏大主题的束缚。然而,“先锋派”的形式虽然能够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感觉,但其过于艰深的形式,以及激进语言探索中表现出来的那种“精英意识”也难以满足当时人们的审美需求,因此无法获得持久的发展。而此时,中国的千百万读者却被悄悄潜入大陆的,以全新面貌、别样风情的港台武侠、言情等通俗小说所征服,这也充分体现出了世风的变化,纯文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曾经被一篇《班主任》或是《伤痕》就感动到不能自已的读者也逐渐沉迷于《射雕英雄传》等小说中。这种现象引起了很多纯文学创作、研究者的不理解,因此,八十年代中期的学术界讨伐文学商品化的呼声也尤为强烈。但无奈读者们已经在世俗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来到了九十年代[5]。

4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文坛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痞子作家”王朔,其常常会采用自己独特的油腔滑调的京腔来调侃神圣,戏耍崇高,最特别的是,他常常会运用戏仿的手段将小说中的人物与文革中的“豪言壮语”进行一一对应,进而让饱受政治苦难的人们读后暗暗解恨。而王朔却没有认为自己作家这个身份有什么可自豪的,其常说自己只是一个码字的,写作对自己来讲只是攒活儿而已,赚钱是自己写作的主要目的,并非常反感传统作家的角色[6]。其通过文学创作帮助广大读者释放了自己一直遮掩的世俗情趣,在九十年代初受到了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但是,其言行却受到了精英与学院派的强烈攻击,不过,新奇的是官方主流文化并没有给予王朔任何阻碍和约束。而值得注意的是一辈子都陷入革命的王蒙却支持着王朔,并曾撰文声援。然而,在争论中王朔的作品也依然畅销,攻击他的人也依然拥有一批追随者,而文学也在人间一直保持着多姿多彩的形象。

    平心而论,王朔扮演的只是一个勇敢指出皇帝新衣的傻小子,其错在说话没有采用一定的修辞策略,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纯文学作家阿城也婉转地表达过相似的意思,而在那个文学热昏了头的八十年代,阿城拥有这种理念也实属不易。但当时的人们却一直认为其过于矫情,只是在作秀罢了。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家心态都改变了、摆正了,也逐渐认识到了文学艺术具有的商品属性后,面对迎面而来的商品经济带来的世俗化潮流,也都先后下水,这时才领悟到阿城的棋高一筹[7]。

5 承认文学的商品性不代表要将其完全商品化

    承认文学商品的一面并不是说要全方面的“商品化”文学作品,并把其当作一种完完全全的商品来看待,作家和读者之间并不是那种经营者和顾客的关系,作家在认识、思想和知识面等常常都是高于读者的,应该拥有自己的创造,可以称之为是读者的先生。但是,对于九十年代后期的一批作家来讲,也有一部分人在这方面没有把握好。就以当前消费社会的“主题神话”——“性”来讲,在现代美学中其作为颠覆传统的革命性武器,在当今世俗社会中,却逐渐成为了文学艺术家作品的推销“卖点” [8]。

    如九十年代初贾平的《废都》,以及曾经获得大众一直认可的,被称为“最后一部史诗”的《白鹿原》也在开篇就给人一种心惊肉跳的感觉,其中,白嘉轩最引以为豪的事情竟然是自己一生娶了七房女人。在当代小说中,性与苦难往往都会导致道德非法性的历史本质被逐渐削弱。因此,若将其视为苦难产生的根源,不如说它只是苦难的道具,而苦难则逐渐沦为了它的布景。原本是要认真书写苦难,到最后却常常会变成对苦难的颠覆。韩少功在某次演讲中曾提到,其在海南作协看一批稿子时,非常吃惊地发现,稿件的题材大部分都是以描述男女偷情故事为主的,这也充分体现出了现代文学艺术家为了满足大众读者的世俗趣味,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也正是这种无所不用其极使得文学艺术逐渐向世俗化方向发展。因此,要想促进文学艺术的健康发展,文学艺术家们在充分考虑读者阅读兴趣,以及商品经济影响的同时,也应该把握好其中的度,不要一味地追求利益,将文学艺术逐渐推向媚俗化、世俗化。

6 结语

    某文学批判家的一句话也许能够让人们警醒,艺术承认自己具有商品性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若极力地否认自身的独立自主性,并以自身具有的商品性而感到骄傲,却非常令人惊奇。在商品经济的影响下,我们的文学艺术家,既不能一味地追求传统的古典艺术理念和信条,也不能盲目地高视阔步,沉溺于世俗之中,应努力做到亦雅亦俗、雅俗共赏,多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读者的兴趣和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尚荣.商品经济与文学艺术的世俗化[J].广东社会科学,2014(05).

[2] 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03).

[3] 李贵森.西方商品经济条件下文学价值观的转化与文学性的变迁[J].社会科学家,2011(04).

[4] 何彩凤.商品经济消费观对女性创作的负面影响[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01).

[5] 宋娟.“轻重论”:古代政府干预商品经济的思想根源[J].广西社会科学,2014(08).

[6] 苏志宏.山林.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与中国的发展——新形势下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思考[J].社会科学研究,2011(04).

[7] 卫兴华.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探索与认识的曲折历程——建国60年来一个重要经济学问题讨论与发展的历史轨迹[J].新视野,2015(05).

[8] 黄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4.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