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建国后,在沙市繁荣了半个世纪。
1949年初,为了谋生,带着鄂西大舞台的汉剧团队在湖南省金市表演。不久,金市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49军146师将带来的汉剧团队编入师政治班汉剧宣传队,穿上军装,与军队一起表演。后来,146师奉命进入广西。由于战争原因,部队向宣传队发出证据,发放路费,将汉剧队送回后方。1949年8月,他们带着汉剧宣传队回到解放的沙市。他们将在鄂西大舞台上上演新剧《闯王进京》、《王贵与李香香》、《九件衣》等优秀节目,深受荆沙人民的欢迎。1950年5月,沙市人民文化中心将鄂西大舞台与沙市大剧院汉剧艺人合并,成立文艺汉剧团,演员70余人。
1953年春,位于毛家巷的沙市汉剧院新院落成,文艺汉剧团迁入新剧院,更名为沙市汉剧团。沙市政府授予团旗,并派政治顾问驻团。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沙市汉剧团的演员们有着强烈的翻身感。此外,他们不断学习政治和文化,精力充沛。随着《纽约时报》的步伐,新剧一个接一个地排练,日夜两场演出,观众络绎不绝。随后,荆州还成立了荆州汉剧团、公安汉剧团、天门、绵阳、荆门、监利等汉剧团,并经常开展巡演。汉剧在荆州城乡遍地开花,翻开了新的一页。
沙市汉剧团成为荆州市的老大哥剧团,率先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上演了大量的新剧和好剧。在镇反运动中表演《血债血还》,抗美援朝时表演《模范夫妻》,宣传《婚姻法》排演《小女婿》,禁止妓院上演《千年冰河开冻》,改造私营工商业创作表演《方贵记》,并立即将李光珍、陈昌群、邱玉龙、方烈英等先进事迹搬上舞台,鼓舞荆沙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沙市汉剧团还热情参与了荆江分洪、漳河水库、四湖治理、焦枝铁路等重大建设项目的慰问表演和劳动,受到省、地、市各级领导部门的高度赞扬和赞扬。20世纪60年代初,沙市汉剧团成员发展到108人。他们开玩笑说,他们被称为水泊100名单身和8名将军。他们经常分为三个团队表演。一队以青年为主,为农民服务。当年,汉剧团每年演出400多场,创造了全区最多的专业剧团演出。1958年7月,荆州市文化部在公安班竹龙召开全区专业剧团现场会议,号召各剧团向沙市汉剧团学习。在市、地、省各级文化部门的推荐下,1960年6月,沙市汉剧团光荣出席全国文化教育集团英语会议,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荣获全国文化教育先进单位称号。1961年,该团优秀青年演员沈文辉出席了全国第三代文化大会。著名演员尹金鹏曾出席全省首届人大会议。汉剧艺术家王长顺参加了汉剧电影《留住汉宫春》的拍摄。著名演员江丽萍参加了全国戏曲演员培训班,著名学生江津中学赴庐山学习,李文新参加了省级指导培训班,王松柏参加了省级汉剧音乐培训班,王文华参加了省级戏剧理论研讨会。这些都是党和政府对汉剧事业的重视,对艺术家的关怀,对沙市汉剧团成就的肯定,也是鼓励和鼓励。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省专业剧团相继停演,但沙市汉剧团仍能坚持演出。1966年春夏,湖北沙洋地质队陈新秀的英雄事迹也被创作和表演。汉剧《火真金》连续演出20余场,受到湖北省地质局的表彰。随后,《红灯记》、《海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现代剧陆续移植。直到1970年沙市汉剧团被撤销,一些人下乡,一些人去工厂,一些人加入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但仍有汉剧节目表演,如《借牛》和《审椅子》。
1979年,在省、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沙市汉剧团再次恢复。有一段时间,荆沙喜欢汉剧的观众跑去告诉他们,排队去剧院买票,客满。1980年,该团深深感受到荆沙汉剧的喜悦,组织编剧深入生活,立即创作了革命现代剧《赤血春光》,并参加了市戏剧演出获奖。随后,1982年,他创作了30多部古代戏剧《皇陵恨》,深受群众欢迎。在市文化局组织的戏曲文化遗产抢救活动中,沙市汉剧团著名老艺人姜金忠、尹金鹏、李艳琴等表演了《哭祖庙》、《六部审》、《窦娥冤》等优秀剧目。为庆祝党的十二大,汉剧团精心安排了《西安事变》、《陈毅做媒》、《贺龙买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光辉形象首次出现在汉剧舞台上。1983年,该团参加了现代戏剧《婚姻错误》的比赛。1985年,为了纪念汉剧艺术大师陈伯华60年的舞台生活,该团创作了大型神话剧《牡丹魂》,并与武汉汉剧院的一些演员一起成功表演。1986年,该团以沙市知名企业活力28集团的名义在重庆等地表演,受到当地人民的欢迎,并受到高度赞扬。1991年,该团移植纪录片《兰花赞》在湖南和湖北的100多场演出中获得了省文化部的奖项。1992年4月,湖北省首届汉剧艺术节在沙市举行。沙市汉剧团作为东道主,以创作大型革命现代剧《映山红》获奖。同年6月,他参加了省级专业剧团的创作表演,受到了省级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1994年,他创作了100多场死囚忏悔表演,并获得了省文化厅的奖项。1995年,该团根据公安县工商系统范宗平烈士的事迹创作表演《红盾卫士》,促进了党的正义。
1998年至1999年,汉剧团汇集了荆沙几位知名创作者广泛收集的资料。创作了大型无场次生活情景喜剧《巷风情》,遍布荆州市中心城区,各社区,观众反应强烈,社会效果极佳。这也是沙市汉剧团创作表演的最后一个节目。半个世纪以来,原沙市汉剧团充分发挥解放军的优良传统,紧跟时代脉搏,发挥文艺的先锋作用,服务人民,与人民同呼吸,共享命运,为汉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汉剧人才。自1979年沙市汉剧团恢复以来,多次参加省文化厅举办的戏曲演员赛事,取得了良好成绩。1981年,黄元金以古城会关羽赴省赛事获奖,1987年,李文玲在湖北省举办的七市文艺团声腔比赛中获奖。黄明秀在《男绑子》中获奖。1997年,刘明秀获得了《男绑子》。赵纳新最近凭借《窦娥冤》赴省参赛获奖。案例很多,数不胜数。
为了更好地宣传汉剧,展现汉剧的艺术风采,释放个人对汉剧的热爱,引领后学,沙市汉剧团的知名演员举办了多场个人特别演出。1994年,李书珍率先成功举办了个人跨行特别演出。随后,江金忠、李艳琴、李文玲、相世珍等都举办了个人特别演出。他们以精湛的技艺让大多数汉剧迷大饱眼福,为汉剧留下了宝贵的信息。
振兴汉剧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实践证明,1985年11月,沙市文化局牵头举办了振兴汉剧月活动。湖北省10个汉剧院(团)在27天内参加了39个50多个大小剧目的演出。湖北省文化厅、沙市委、市政府、市人大、湖南省、地方、市宣传、文化部领导出席了开幕式。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汉剧表演团体聚集在荆沙的盛会。1992年4月,沙市举办了湖北省首届汉剧艺术节。湖北的几家汉剧院(团)聚集在荆沙,武汉汉剧院表演《玉娘判》、《曾根奇殉情》、省汉剧团表演《求骗记》、黄石汉剧团表演《林冲夜奔》、《三哭殿》、《一箭仇恨》、沙市汉剧团表演创作剧《映山红》
这两次盛会在荆沙引起轰动。荆沙的许多汉剧迷放鞭、敲锣打鼓、送横幅、挂彩幅,比中国新年更热闹。可以说,盛会是前所未有的。观众抢购了票,排起了长队。这是我省中小城市一般难以举办的戏曲活动。可以说,荆沙粉丝城的旧景色再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