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一步加快。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更加关注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管理者更加关注城市生态园林建设,旨在建设生态城市。然而,仅仅建设城市生态园林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应该关注城市居民区的园林绿化建设。一方面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满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环境要求的重要措施。
2.我国居住景观园林植物配置现状
通过对我国居住区景观中园林植物配置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居住区绿化覆盖率整体较低,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居住区人工景观过多。人工景观的造型比较精致,但缺乏自然属性和灵性。第二,在设计中,没有对现场情况进行调查。在配置园林植物时,大多数设计师没有充分考虑居住区的气候、土壤等自然环境,盲目引进树种,会造成树木成活率低的问题。三是植物缺乏艺术配置,影响了整体景观价值[1]。
3.居住区景观绿化的营造方法
3.注意使用当地树种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当地植物的特点更符合该地区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便于后期的管理和维护。移植其他地方的植物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会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破坏,从而影响该地区的生态平衡。此外,移植完成后,外来植被也需要仔细维护和照顾才能生长良好,稍有粗心就可能死亡,导致资源浪费。
3.2构建人工生态植物群落
在配置居住区景观中的园林植物时,可以充分利用人工景观的配置居住区景观规划人员在设计时,应以当前自然资源现状为参考,最大限度地发展居住区周边建筑的环境优势,努力形成和谐的景观格局,将人工景观与自然植物融为一体,为人与自然的交流提供空间。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建设人工生态植物社区来建设有利于消除疲劳的植物社区。[2]。
3.3.不同空间植物的合理搭配
居住区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化、配套公共建地和道路绿地。宅旁绿化是指建筑物周围的绿地,植物在配置建筑物周围的绿地时,主要考虑建筑物的采光和与建筑物的关系。住宅楼朝南光照条件较好,有利于植物生长,可采用丰富的植物种类。东西两侧可种植高大乔木遮挡夏日阳光,西北侧可种植高大乔木遮挡冬季寒风。绿地植物景观应统一变化,可选择不同树种创造不同主体的植物景观,增加家庭的识别和景观。公共绿地主要是指社区入口和中心绿地。小区入口是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植物景观也要重点布置。一般选用树型优美的独景树,展现树木的个性美,成为空间的焦点,或种植整齐统一、分枝点高的树阵,庄重有气势。植物景观一般以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的乔灌草为主。此外,小区内的道路一般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游步道。行道树一般设置在主干道上,起到引导方向和遮荫的作用。行道树一般选用分枝点高、冠大荫厚、树体干净的树木,如樟树、山毛榉等。次干道植物的观赏距离比较近,植物配置多采用乔灌草绿化组团景观,多选择开花的小树或大灌木,增加观赏性。
3.4水景植物配置
在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中,水景是必不可少的。水池和小湖都能体现出良好的景观效果,使整个社区更加自然和艺术化。水景的植物配置可以利用植物来划分景观空间,突出层次感和空间感。水景主要采用山毛榉、乌鳅、羽杉、碧桃、千屈菜、美人蕉、荷花、水生鸢尾,稍微控制种植间距,既不影响观赏实现,又能提高植物层次。
4居住区景观绿化养护的关键点
首先,水分管理要点。在缺水季节,植物可以通过人工浇水补充水分,每天的浇水量应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大于植物的日蒸腾量。此外,还要注意植物根土的性质,如果根土为砂土,砂土中的含水量应控制在3%~6%之间。二是松土除草。为促进植被生长,在植被养护过程中,要随时松土除草。在居住区景观中,不同植被生长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除草方法,如机械除草或化学品的使用。在居住区花坛、灌木盘穴松土时,还会进行除草作业,改善植被根系在土壤中的状况,增加土壤的渗透性。此外,要重视病虫害防治工作,做好居住区绿色植被的病虫害防治工作。首先要调查病虫害情况。如发现非常常见的病虫害,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防止大面积病虫害发生。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及时清理植物枯枝落叶,修剪树木;二是对移植植物进行检疫;三是定期除草施肥。
5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居住区的园林绿化设计应注重植物配置和维护管理。在园林绿化植物配置设计中,不仅要局限于居民区的道路景观和绿化,还要注重园林绿化景观的内在作用,通过正确的方法提高整体绿化效果,营造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