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指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到哪里、哪个领域、哪个专业的高等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日益由行政计划转变为以市场信息为导向,以行政计划为导向,越来越重视市场信息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历史悠久。根据王山迈先生的研究,全国30多个省市分为四类:一类地区人均教育投资总是三四类地区教育投资的2-3倍,二类地区人均教育投资比三类地区高出五分之二[2]同时,从全国总体来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下落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东西长江水系、陇海铁路一线的地区或城市。形成一个有趣的侧面π“形状。可见,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面,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区域分布影响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
1、从我国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支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硬实力,是我国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后盾[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决定了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
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首先要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需要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基础(GDP)、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等数据评价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实力。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2014年,内地100亿GDP负担0.398所高校,GDP1亿元,地方财政负担43.1名,大学生194.7人,每万人和从业人员负担199.8名,学生35.4人。与上述数据相比,西北、东北、华北、湖北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大,教育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不成比例,无论大学数量还是全国比例、100亿GDP、1亿GDP和地方财政收入低于国家平均水平,高等教育发展任务与区域经济实力、水平不相称。
综上所述,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不协调,经济发达地区教育资源配置较少,部分相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配置总数较多。
2、从我国人口分布来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性
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也受到人口区域分布的影响,包括每百万人负担的大学数量和每万人负担的大学生数量。这些指标不仅反映了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而且也反映了高等教育支持社会发展的水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D2014》数据,2014年底,我国每百万人负担1.83所高校,每万人负担200.8名学生。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与人口分布不协调,部分地区(东北、西北、华北)高校和学生人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华南、华东、山东)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其占据较高的教学资源是一致的。
以上两个方面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和资源配置趋势明显不合理。部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低,人口负担重,高等教育资源占有量大,负担重。部分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高等教育规模小,不利于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满足。主要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布局主要考虑战备需求,忽视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只强调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缺乏必要的灵活性[4]高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协调,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规划的合理化,也消耗了我国的教育资源。
三、完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1、市场引导,重视教育资源配置不足地区教育资源配置
坚持市场配置资源,辅以计划配置,有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优势,扩大高等教育资源,避免市场配置盲目,更有效合理地利用有限的高等教育资源,为中国经济建设储备人才,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稳定发展。
中国必须重视华东、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这些地区经济发达,需要大量具有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建设者。这些地区不仅要注重大力吸引地区以外的人才,还要注重培养人才,增加地区高等教育资源投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肩负发展高等教育的责任,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2、吸收更多公共资源投资教育产业,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高等教育
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区域教育发展,需要另辟蹊径增加高等教育资源投入。吸引社会力量投资高等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我国,民办学校被归类为社会力量办学。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的兴起和发展,改变了我国办学的单一方式,构成了政府办学和民办办学的两种教育体系和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模式。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
3、鼓励和支持高校自主办学的积极性
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性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成果,有利于充分发挥高校运用教学资源、培养人才的积极性。
曹晓红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第三次会议,建议中国教育主管部门发布招生、课程等权力,大学发布权力,赋予部门更大的自主权。根据自身的科技优势和市场信息,促进高校预测和掌握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同时,我们可以与公司合作或建设校园公司,促进企业学习,促进学习,不仅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地方政府、社会力量和大学本身应根据市场经济动态掌握大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从宏观、中观、微观等方面逐步优化我国有限大学教学资源的动态发展。在宏观调控的指导下,各地区注重区域社会经济水平和人口分布特点,从区域实际出发,寻找优化高校教育资源配置的更合理、更实用的途径,有效利用区域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