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更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全面参与课堂教学。然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非参与”,“假参与”现象。虽然很多学生都在教室里,但思想并不在教学内容上。这种情况。“填鸭式”灌输教学,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因此,研究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设计,并付诸实践,意义重大。
一、参与式教学的内涵
参与式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指导下积极参与整个教学活动。整个参与过程不仅是学生行为的参与,更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参与。通过设定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学生可以找到学习课程的目的和方法,了解自己想学什么,想学什么,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体现在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该方法摒弃了传统的教师控制课堂、说教和填鸭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主动性。同时,该方法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信息,组织学习,在课堂上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接受者变成了课堂学习的主动参与者,教师从课堂教授的领导者变成了课堂的指导者和辅助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摆脱教师的控制,开始主动自我控制。在整个参与过程中,课堂打破了以往单调的单向沟通方式,成为一种热闹的双向沟通方式。总而言之,所谓“参与式教学”在课前、课堂、课后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独立、合作、探索的形式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二、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学生习惯于专注于说话,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或者参与的内在动力不强。其次,小组学生分工不够明确,讨论有些混乱。不知不觉中,学生会有小话。看来,小组的有效合作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第三,在课堂教学的游戏、操作实践和小组竞赛中,学生不能放手,不敢大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中,还是以中学生为主,尖子生主动参与。后进生比较被动,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没有很好的理解,尤其是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知识点的归纳和总结。第四,老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关注不多。好学生在侃侃交谈,后进生不知所措。
(2)问题成因分析
首先,对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兴趣、气质、性格和基本差异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二是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数学内容是否有趣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第三,教学手段的影响。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参与度也较低。第四,课堂环境和氛围的影响。课堂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有利于学生的积极参与。课堂气氛紧张会导致学生学习情绪低落,思维不活跃,参与度差。
三、优化初中数学课堂参与式教学建议
(1)落实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目前,学生学习被动,缺乏个性,参与意识不强。因此,首先要充分发扬学生的自主精神,尊重学生,发挥和完善学生的主要作用,给学习主体平等的表达机会,使其个性得到宣传;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比如在成绩展示中,无论效果好坏,都要给予肯定,认可他们的学习成绩和结论,这会给他们很大的信心。同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学生讨论最激烈、最高的时候,要关注学习困难、表达不好、发言不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保护自尊的前提下参与小组活动。
(2)采用小组合作,提高学生参与度
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应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首先,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每组4-6人。划分小组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成绩差异、性别、性格特点等;然后从小组中选择小组组长,充分发挥小组组长的领导作用;然后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合理分配任务,让学生分工合作,互相帮助;让学生逐步形成合作学习、遵守秩序的习惯;小组成员合作、交流、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了真正参与教学。
(3)设计开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因此,教师在初中教学中应注意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和应用性,并向学生的生活现实开放。从学生熟悉的情况和现有的知识出发,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处理,选择与学生现代生活、生产和技术密切相关的情况和问题;选择学生喜欢的兴趣材料,将生活中的新主题引入数学课堂教学,赋予现有教材内容新的活力。这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精彩的问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