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学习过程、水平、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建立信心。根据这一标准,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从教师的评价转变为学生的评价。以下是我个人对课堂评价方法的两种看法。
首先,以教师的鼓励价为核心
因为学生“亲师而信其道”因此,在我们的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课堂教学评价是激发兴趣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教学课堂上,由于老师的手势、眼神和触摸,学生可以感到亲切,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也许它可以改变孩子未来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运用鼓励性评价来控制和控制课堂。
教师鼓励性评价的语言评价直接快捷,是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评价方法。评价方法要丰富多样,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形象、生动的评价鼓励,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具有较强的听力辨别能力,根据学生的参与学习表现及时反馈,准确客观地指出学生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对知识比较全面的学生进行评价:“你的知识真丰富!知道的真多!每个人都向你学习!”“连这些都知道,真是班上的智多星!”教师可以对积极思考和探索的学生进行评价:“你很爱动脑筋,常常出其不意一鸣惊人,让大家忍不住为你鼓掌!”“你真聪明!就连这么奇妙的方法都能想到,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对于知识缺失大、缺乏自信的孩子,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用鼓励的评价说:“你进步真大啊!老师很高兴!”“没关系,勇敢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知道你能行!”……这样的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
二是以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为中心
自我评价是主体对自身思想、愿望、行为和个体特征的判断和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最深,体验最丰富,想说的话自然也最多。因此,在评价中也最有发言权。在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信心。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评价的主体,即学生的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比如新课结束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谈谈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这样,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反思、自我检查、梳理自己的知识体系,知道自己学不到的知识。再比如,学生做错题后,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把错误答案作为正确答案进行再探究,激励他们“错误”与“正确”发生冲突,在冲突中发现,探索知识的方法。当学生在探索中发现错误时,他们更有兴趣探索错误的原因,他们会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最终突然意识到,得到正确的答案。这个过程是学生理解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将有助于学生内化知识。探索中的思维火花将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知识的再扩展和扩展。
合理的评价是小组合作成功的保证。小组成员的相互评价是充分发挥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听别人回答的基础上谈谈别人的想法,好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参与课堂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例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问题:母亲比小强大25岁。问:小强5岁时,妈妈多大了?小强15岁的时候,妈妈是多少岁?小强为a岁时,母亲的年龄怎么说?学生们很快就说出了正确的答案,母亲的年龄分别是:30岁,40岁,(a+15)岁。老师继续问:这里的a能表示任何自然数吗?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学生交流后,老师让学生互相评价同伴的语言是否准确合理?如果老师让学生在接触现实生活经验时判断同龄人,一方面是对他人的判断,也是对自己想法的验证。让孩子们从小培养自我评价和与同伴互评的能力。
总之,数学课程应面向所有学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一线教师,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从每个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实际情况出发,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注重学生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心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乐于合作,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