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理教学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的作用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培养学生对学习汉字的浓厚兴趣,养成积极识字的习惯。”[4]但现在的学生对汉字缺乏必要的热爱和理解。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谈论汉字背后的文化符号。对于汉字的教学,教师需要使用教学方法,使用图片和故事,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比如教“书”字时,教师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也就是说,“书”字的演变过程是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简体的顺序在黑板上书写的。详细讲解“书”字在不同字体中的含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千钟粟、金屋、颜如玉”等与“书”有关的词语,向学生讲解这些词在封建时代经常用来代表书籍。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记住了汉字,还理解了汉字背后的含义。
另一个例子是,在教师教育版第二册《三个儿子》中,教师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通过字理教学解读“孝”字,即首先展示“孝”字的甲骨文图片,让学生猜测图片的含义,然后为学生解释“孝”字的初衷。“孝,“说文解字”解释篆体孝字云:善事父母。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孝道是关于老人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在这张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帮助或背着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这是孝顺的具体表现。通过老师的讲解,学生们对理解汉字的兴趣大大提高,并理解汉字背后的含义。这使得学生的学习不仅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而且积极地参与其中。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第一卷《语文园地四》中,教师可以结合形声字的记忆规律,渗透字理教学。老师首先问学生“泡”、“饱”、“跑”、“抱”、“袍”、“炮”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们回答说:“他们右边有一个“包”字,除了不同的侧面。老师进一步问学生:“他们的发音有什么特点?“学生们回答说:“他们的发音非常相似,都有相同的韵母”。最后,老师总结道:“这种一半表音(声旁),一半表意字(形旁),称为形声字。字的左侧代表字的意思,右侧代表字的发音。然后引导学生学习当前的几个新单词:“泡沫”旁边是三点水,意思明显与水有关;“饱”旁边是食物旁边,意思与食物有关;“跑”旁边是脚,意思与脚有关,这三个字旁边是“包”,表明这些单词的发音相同或相似。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汉字中的形声字,学生会发现“糖、池塘、搪瓷、躺、旅行、滴”等字样。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学生有趣,积极参与学习,有利于认识陌生的形声字,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