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教育论文

科学研究在特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科学研究在特色学科建设中的作用

1. 为传统学科的转型增添新的动力

传统学科是原学科经过长期建设和多年发展的产物。它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传统学科的局限性越来越突出,各种矛盾也会越来越尖锐。要扭转这一现象,必须加强科学研究,丰富新内容,不断发展,以适应日益加快的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农业水利土资源利用”是长江大学农学院的省级重点学科,也是传统学科。在学科建设中,学科人员紧紧抓住“江汉平原四湖涝地改造综合开发”的科研课题,对四湖涝地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了以四湖涝地特征为代表的南方中低产田治理、开发利用的理论技术体系,研究了“对同类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成果。在科研活动过程中,项目承担者不仅充分利用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的理论和相关知识,而且通过研究探索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造福了400多万hm2次的中低产田,产生了6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丰富了学科的内涵,为其他学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例子。

2. 促进相关学科共同发展

科学研究是学科生存的重要空间。特色学科的建设需要相关学科和科研的参与、渗透和支持,其关系密不可分。高水平的科研和许多相关学科的参与可以产生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知识碰撞,产生新的知识火花,产生新的科技增长点,获得新的增长空间,更好地促进其学科建设。在“农业水土资源利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科建设者积极争取并参与各种相关科研工作,获得了一定的建设条件。主持国际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湖北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大科研项目、湖北省重点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部资助项目、研究资金350万元,加上日本援助总额6.5亿日元,五年科研资金总额达到788万元。在研究过程中,研究人员将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生态学等学科的知识融入,相关学科也参与其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取得了一批世界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等奖;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出版作品2篇,教材4篇。在这一系列研究中,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农业生态学等学科也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在特定的涝灾害背景下产生了新的理论和技术。这不仅支持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也丰富了自己。这种合作不仅促进了“农业水土资源利用”的学科建设,也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通过科研的培养和相关学科力量的参与,学科和相关学科组成的学科群体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我校走向全国、占领全国湿地农业资源环保利用制高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科研促进特色学科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知识经济和科教兴国使高等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地方高校也在其中。地方高校通过加强科研,促进特色学科建设,产生更多的科研成果,将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获得广阔的发展前景。这种情况在长江大学的学科建设过程中不时可见。例如,在农业学院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在生产实践中寻找课题,开展科研,并迅速将研究成果推广到农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989年和1992年,该学科培育的大麦品种“鄂啤2号”分别通过了湖北省和四川省的品种鉴定;1993年,啤酒饲料兼用大麦“鄂啤5号”也通过了湖北省的品种鉴定;1990年,我国首个利用辐射育种成为高产、优质、多抗棉品种“鄂棉15号”,1990年通过省作物品种审批委员会批准命名;培育了棉花高产、抗病、抗虫的新组合“HZ101”和“HZ401”;在水稻方面,选用早熟、高产、抗病三系杂交稻“汕优8号”、早熟、优质籼稻品种“早草”、野败雄性不育系“早温A”、籼型光敏核不育系“湖农5s”;同时,还先后选育出油菜“鄂油长荚”、“鄂农82矮蚕豆”、大豆“鄂豆6号”、红麻、槲麻、杂交水稻新品系1-94、共有1-161等18个品种(系),累计推广面积200多万hm2,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