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发展每个学生的音乐个性
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技能表演非常精彩,学校合唱团、乐团、舞蹈队以高超的表演技能得到社会的赞扬,但作为窗口,它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普遍音乐文化素质水平,如果为了建设窗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忽视普遍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那么本末倒置。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成果不应该是向大学发送一些艺术专业学生或获得一些奖项,而应该是所有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在中学音乐课上,我们应该注重非技能的教学,即注重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1、培养音乐感知能力
传统音乐课的概念存在一个很大的误解:音乐课是音乐表演课。它阻碍了大多数学生的音乐个性,在今天的中学生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定的音乐生活。在中学生的音乐生活中,听音乐的人往往比唱歌和演奏的人多。诚然,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一个美丽的声音,也不是每个人的手都有更完美的协调功能,但对美的追求是共同的,每个人都有能力感知轻、重、强度、速度和其他音响。音乐艺术的形象是由声音运动形成的,音乐作品是一个特定的声音运动过程,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唱好歌或演奏好乐器,但每个学生都能感知音乐,体验音乐,然后理解音乐,即感知音乐。教育的重点是通过培养音乐感知能力来培养审美能力。
2、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培养体验音乐情感的能力
现代中学生充满活力,充满青春的热情,但往往很容易被一些华丽的修辞或充满宣泄情绪的流行歌曲所迷惑。近年来,我对学生进行了一些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出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潘玮柏。。。他们对自己的代表作了如指掌。关于“你希望老师怎么上好音乐课”的问题,很多学生希望在课堂上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在学校举行的歌唱比赛中,绝大多数学生唱流行歌曲。很少有学生记得《大刀进行曲》和《松花江》。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人连《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都唱不完,这让人担心和反思。这也是当今中学生音乐生活中非常突出的现象。因此,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是非常重要的。流行歌曲是一种音乐形式,将长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存在。因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至关重要。当审美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形成相应的免疫力,对流行歌曲进行鉴别,可以吸收精华去其糟粕。比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教师把优秀的词曲作品和低俗的、毫无价值的作品放在一起,与学生讨论区分美丑。众所周知,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音乐的情感体验是贯穿音乐创作、表演和欣赏过程的主要活动。要让学生知道构建音乐情感的渠道来自音乐的诸多要素,既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作品的能力,又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空洞浅表的文字分开,在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
3、培养思维能力
音乐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思维活动,是两种思维活动中具有创新特征的思维形式。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做了如此精彩的描述:“音乐是强大思维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没有孩子完全符合智力发展的要求。
在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力,就要从“听”入手。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以听觉为导向,能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美感和情感体验,激发他们的音乐情感,发展他们的音乐创作能力。音乐教学中的“听”不是让学生盲目听,也不是老师填鸭式或愿意讲解音乐,而是要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联想和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音乐,发现和探索。
音乐的思维是基于音乐过程中的动态。这种音乐的动态给了人们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过程不一定针对学生的思维,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例如,在欣赏非标题音乐的过程中定位学生的思维是非常不合适的。根据音乐的动态和情感体验进行丰富的想象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