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实质公平
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使学生在性别、能力、动机需求、气质和性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正是由于这种身心差异,每个人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教育工作者应注意这种差异,并反映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方面的差异。
(1)教学目标需要调整:因材施教的本质是“扬长”。
正如人本主义者所坚持的,人是值得信赖的――个人有实现潜能的需要和能力。教育要看学生的优势和优势,致力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潜能和优势。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都相对独立地有八种与特定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关的智力。这八种智力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地结合在每个人身上,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自己的特点[6]。智能结构的差异需要差异化的教育过程――根据个体智力的独特性,为学生设定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该学会发现学生成长的亮点。教师最大的价值可能不在于培养了多少“重点”,而在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一个好老师是伯乐。他分析了每个孩子成长的可能性,为他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使他明确了目标,学会了发展技能;一个好老师可以唤起学生的发展意识,教他发展技能,使他成为一个真正独立完善的个体,这就是伯乐对千里马的意义。教育工作必须由“生产线”转变为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实质性公平。
(2)教学内容要丰富:增强可选性,选课走班是必要的。
为了应对“择校热”,两届会议成员提出了建设教育超市的建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江苏省政协委员齐若宇说:“教育应该做很多品种,类似于‘教育超市’,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和兴趣选择最合适的平台,这是最好的。”所谓的“教育超市”实际上是中国许多学校逐渐实施的一种教育改革实验――选课走班制。
班级教学是指在保留原行政班的条件下,学生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学习个性,选择和设计自己的课程包,在不同类型的学习班上流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课程不同,其组成学习班的学生也不会相同[7]。“选课”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差异的尊重和主动适应,是“因材施教”教育原则的有效贯彻,体现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此外,“选课走班”已经从“补短”教育转向“扬长”教育,鼓励学生根据自身优势发展,有利于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8]。课堂选择制度的优点是可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赋予学生选择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学习更加有趣和有针对性。此外,选课的前提是“选课”,选课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自我规划能力。正确的选择要求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形成合理的自我概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3)灵活的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个性和需要。
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和认知风格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和指导。例如,对于两种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冲动学生反应非常快,但往往缺乏准确性;相反,虽然反应缓慢,但经过仔细考虑,答案更准确、更成熟。教师应体现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前者应提醒注意仔细考虑,先思考,克服河流、鲁莽、草率的问题,养成严谨、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后者应注意提高学习效率,借助一些必要的反应速度训练,提高其灵活性。差异化教学的前提是对学生有一个全面、正确的理解,这绝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需要教师付出巨大的精力,要求教师不仅学习教科书,而且学习学生,以学生的身心世界为研究对象,形成对学生能力、兴趣、动机和个性特征的全面理解。
(4)教学评价改革:综合评价取代纸笔测试。
因材施教,必然要求综合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施。一方面,教师评价要改变单纯依靠成绩和入学率作为评价标准的方式。科学教师评价要从学生管理能力、学生差异化指导能力、课程开发实施能力、科学精神和科研能力、师生关系建立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另一方面,学生评价要改变“考试成绩有最终决定权”的做法。学生评价要遵循评价内容全面、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时机全过程的原则。在评价内容上,考察学生的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评价形式上,要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他的评价,采取开卷闭卷、笔试面试、纸笔测试与实践相结合、个别调查与团体调查相结合的灵活多样的方式,将纸笔测试与综合活动评价、学生档案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