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甘肃优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

1.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甘肃是内陆大省,位于三大自然区交汇处。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干旱多风,土壤侵蚀严重。仅中低产田面积就占90.1%。盐渍化耕地和退化草地占很大比例[1]。受地域、交通、人文、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十一五”期间,全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惠农政策,不断开辟扩大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2010年的3425元。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572亿元,粮食总产量958.3万t,耕种、种植、收获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4.7%[2]。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优化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形成土豆、杂交玉米、蔬菜种植、高原蔬菜、苹果等优势生产基地,食品畜牧业也大大发展,特别是以玉米膜双垄沟技术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大大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2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虽然甘肃农业经济发展迅速,解决了农民的饮食问题,农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农业、农村、农民工作进一步加强,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显著加快,但仍存在许多制约甘肃农业经济发展的问题。


2.1农业基础条件薄弱


甘肃降水稀少,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水资源严重短缺[3],70%的耕地是山旱地,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水平低,极不稳定。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加速了草原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2.2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


在政府的推动下,“十一五”期间,甘肃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很好的调整,形成了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布局,有效提高了河西走廊绿洲灌溉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加快了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但中东部地区发展仍相对缓慢,仍以传统农业为主,仍难以探索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3农村空心化,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由于农业效率低,基础条件差,农业生产难以达到规模效应,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可接受劳动力极其有限,农业产业化管理水平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青年劳动力流出,省农业季节性、结构性劳动力短缺,老年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力量,农村劳动力整体质量结构下降,农业科技知识难以推广,难以满足新农业发展的需要。


2.4可持续发展乏力


虽然“十一五”期间全省农民收入增长迅速,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人均纯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8%,由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增长机制,全省农业未来收入增长后续发展乏力。


3建议


3.1改变方式,发展现代农业


一是从粮食生产入手,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投入。通过技术投入,提高甘肃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4]。二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十一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集约化发展,构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和物流园区,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伸农业产业链。三是加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引进和培养现代农业人才,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建设现代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和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四是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加强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现代农业意识和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能力。如临夏、兰州、白银等沿黄河灌溉区,可充分利用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条件便利等优越条件,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郊区农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业水平高的优势,充分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引领全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平凉、庆阳、陇南等陇东、陇南可以充分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立著名优秀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3.2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新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一是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水利工程,修复病险水利设施,完善农田排灌系统,增加灌溉面积,大规模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农田生产能力[5]。其次,要加强农业新技术的推广范围。通过推广节水技术、新型施肥技术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如在旱作农业区推广全膜双垄沟通技术和全膜覆土技术;在河西灌区推广垄膜沟通技术;在全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于一些机械化难度较大的丘陵山区,要研究推广适合当地情况的小机械化、半机械化,大力推广复式作业机械,推进农机合作机制,避免农机重复投资,使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三是建立健全灾害预警体系,提高地质灾害监测能力,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3.3扩大增收渠道


一是根据甘肃农业家庭管理的特点,进一步挖掘潜力,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优化种植养殖结构。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优质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生产营销机制。二是基于现有的劳动结构,进一步改变劳动经济模式。发展省内劳动力产业,如吸收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培育重点项目,优化现有培训体系,提高农民工专业技能,使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工工资正常增长。三是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发展蔬菜、花卉品种、中草药、水果、酿造原料等生产产业;发展黑白瓜籽、食用菌、黄花菜等特色产品;建立天祝白牛、早期牛、河曲马、龙东黑山羊、河西羊绒等地方畜牧资源标准化、规模繁育体系;加快鲑鳟鱼、鲟鱼等特色渔业的发展。四是依托特色产业建设,建立现代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造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3.4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重大机遇,甘肃农业经济发展必须抓住这一重大机遇。在产业发展方面,要加强专项规划,统筹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特别是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要优先重视新农村建设,充分考虑城市化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的使用,实现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周边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根据城乡一体化的要求,要不断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和农村教育水平。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