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发展战略
(1)构建现代农业发展体系。完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不仅需要培育各种新型农业经营实体,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而且根据农村振兴战略的总体目标,针对小农生产规模小、要素聚集能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生产技能不足,积极引导小农经济进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探索多元化、混合发展模式。各地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多维角度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帮助小农节约成本,增加收入,与市场对接,逐步将小农经济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让小农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与此同时,一些学者认为,新农业经营实体的出现可能会损害小农民的利益,减少小农经济的发展空间。事实上,通过建立密切的利益联系机制,新农业经营实体可以充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鼓励农业生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小农深入合作,以合同或股权的形式带动小农参与,通过保护价格收购、利润回报或股息提高小农参与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技术、管理和营销优势,解决小农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同时,新型农业经营实体规模的不断扩大,也为其申请财政支持提供了充分的理由,可以激发将小农引入现代农业发展体系的动力。
(2)调整农业补贴方式。从要素投入产出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宏观效果较好,但由于主体数量大,微观效果不理想,农业补贴政策效应逐年下降。目前,我国对小农实行统一的补贴标准,即按耕地面积乘以单位面积的补贴金额进行补贴,大部分地区的补贴水平为150~在300元/亩的范围内,在农民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相关的农业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然而,随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补贴的效用有限,由于这种包容性的田间作物生产补贴在小农民的收入构成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因此应调整农业补贴政策,提高政策效率。对实际耕地面积大、土地整理效果好的小农增加补贴,根据粮食价格的不断变化调整补贴标准,对耕地保护、地力改善和环境保护提出相应要求。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小农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农业补贴政策实施成本,降低“黄箱”补贴水平,扩大“微许可”的剩余空间。同时,适度倾向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小农,提供财政援助、低息贷款和技术支持,鼓励小农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设施农业和定制农业,推动和吸引更多小农投资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经济活力,提高小农经济发展质量。
(三)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可以帮助小农户解决无法解决或合理解决的问题。开展农业生产托管是解决小农户现代农业生产问题的极其有效的策略。这是一种将农业生产中的耕作、种植、预防和收获部分作业环节委托给服务组织的商业模式,也可以在农资采购、干燥仓储等附加作业环节实施。如果农资采购由分散变为集中,成本可以降低15%到30%左右。近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社会服务组织已经探索和实践了完成农业生产的关键运作环节,如湖北省的“代耕代种”和四川省的“农业共同经营制度”,属于农业生产托管,但总结了当地的经验,作者认为仍有一定的优化空间。一是发放免费服务券。鉴于部分地区小农农业生产托管成本高,小农社会服务组织减免增值税,支持小农经济发展,鼓励小农加快农业生产模式转变,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农业用地的分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托管的发展。因此,地方政府应加强农田水利、机耕道、农业机场仓库棚的建设,使农业机械进田有道路,田网灌溉排放畅通,为农业生产托管奠定基础。
因为小农经济可以发挥“蓄水池”、“缓冲器”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成本。因此,中国小农经济不应消失。同时,从整体主义的角度来看,为了有效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发展和完善小农经济是必然的选择和途径。从单一的角度来看,否定小农经济的效用可能会适得其反。正如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所所长姚阳所说,在现代社会,中小农经济往往背负着“恶名”,这是缺乏现实依据的。目前,人们的消费结构正从粮食转向与西方类似的“粮食、肉类、鱼类”结构。蔬菜、水果的种植和肉类、鸡蛋、牛奶的生产在土地利用方面需要更高的单位面积劳动力投入,因此可以吸收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农业收入的增加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农业内卷化的压力,中国长期以来人口对土地的压力也将相应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