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产业科技创新的基础
“十一五”以来,全院与美国、英国、韩国、智利、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高校和国际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的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每年从国外引进数百种质资源,邀请50多名外国同行专家来医院进行学术交流,与瑞士先正达公司、美国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等国际种业巨头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不断推进科企合作与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丰乐种业、全银高科、隆平高科、皖垦种业等国内多家种业公司建立了长期友好关系,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水稻研究所和全银高科共同成立了“分子育种联合实验室”,与新加坡淡马锡科学院合作开展水稻分子育种研究,取得新突破,与韩国首尔大学合作培育氮高效利用水稻新品种。
两种产业创新和转型发展的主要做法
2.1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和常规育种,为企业商业化育种服务
农作物种质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是保障种业科技创新的战略需要[2]。在新的种业政策下,安徽农业科学院高度重视作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护、鉴定和育种材料的改进和创造,积极为企业商业育种提供种质资源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共收集作物种质资源6027份,其中水稻3000多份,小麦214份,大豆10份,油菜700份,棉花1663份,芝麻77份,食用豆51份,大麦134份,苦荞37份,当地特色蔬菜56份,茄子蔬菜38份,西瓜47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积极开展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常规育种研究,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实施许可使用。先后向国内20多家种植企业发放了水稻、油菜、小麦、玉米等65种优良育种材料,培育了一大批优良新品种,提高了种子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有效促进了现代农作物种业的创新发展。
2.2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R&D机构的合作,搭建种业创新高端平台
加强国内外种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种业技术,在学习中创新,在合作中提高和超越。近年来,安徽农业科学院凭借先进的实验设备和人才条件,积极与国际知名种业公司合作,引进资金,吸收技术,加强管理,努力搭建育种创新高端平台,为早期成果创造条件。2008年,医院水稻研究所与瑞士先正达公司合作,共同搭建高端水稻转基因育苗平台。先正达公司每年提供一定数量的科研联合研发资金,派高端育种人才进行现场指导和交流,共同研究解决关键问题,提高水稻转基因育种能力和水平。在此成功的基础上,2010年,作物研究所与美国先锋公司签署协议,共同开展油菜育种研究。2011年,水稻研究所与新加坡淡马锡研究所携手建设分子育种实验室,开展水稻育种研究深度合作。2013年,安徽农业科学院、丰乐种业、全银高新等种植企业成功成立了皖江合肥生物技术育种研究所,是集资源开发、品种研发、新品种示范推广、人员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性研发中心。
2.3实施种业企业并购重组,提高种业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水平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原安徽华安种业公司等4家注册资本超过500万元的控股种子企业。近年来,受多种因素制约,企业发展缓慢,一直处于小、散、弱等不利局面,难以承载技术成果转化功能。2011年9月,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企业并购重组,推动安徽华安种业公司转型转型。中国第一家登陆创业板,拥有完善的种子研究、生产、加工和国内外营销业务体系,与安徽华安种子产业有限公司合作,重组成立安徽华安种子产业有限公司。通过股权收购,全银高科持有华安种业51%的股份,实现了控股。股份总规模由原500万元增加到3000万元。为了实现双赢的合作,安徽农业科学院通过股权变更,基本实现了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分离,科研人员专注于种子产业的基础和公益研究,逐步将商业育种转变为企业,大大提高了成果转化能力的目标。对于全银高新来说,股权收购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种子管理实力,而且增强了企业的育种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重组后成立的安徽华安种业有限公司,扩大企业规模,提升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抗风险能力,理顺产权关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2.4建立种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打破产学科界限,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协同创新机制,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深度结合。科研机构和企业集中优势,填补空白,形成联合力量,共同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性技术成果。自2010年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在与22家种子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广泛合作的基础上,领导安徽省杂交水稻、大豆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进入省级试点,取得初步成果。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依托两系杂交水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丰乐种业、全银高新等12家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申请并承担省级以上22个项目。通过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建立了两系杂交水稻理论与应用技术体系,筛选出一批优质抗逆种质资源,选育推广了一大批高产优质杂交水稻组合。其中,四个新型两系水稻组合通过国家审批,六个通过省级审批。依托大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安徽省农业科学院、阜阳农业科学院、隆平高新技术等10个单位联合申报承担省级以上项目13个,科研经费近1000万元,选择大豆新品种12个,参与国家和省级大豆试验新品系40多个。这些新品种、新品系的培育提高了我国水稻、大豆的育种水平,促进了水稻、大豆产业的快速发展。
2.5拓宽种业成果推广应用渠道,加快种业技术成果
进村入户种业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进村入户是关键。近年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加强了“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意识,积极发挥公益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作用,努力拓宽推广应用渠道,加快农村种植技术成果,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十一五”以来,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与50个市、县政府、8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与庐江、苏州、大浦等6个国家级、4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进行了技术对接。依托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粮棉油高产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等科技项目和体系平台,大力推进种业科技成果,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确保技术成果进村入户,取得显著成效。2013年,全省实施农业科技推广项目370余个,推广作物新品种122个,推广面积101.4万hm2,增产21.8万t,带动农民增收28.9亿元,培训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6.52万人次,有效推动了水稻、小麦、棉花、蔬菜等种业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实现了农业效率和农民收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