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制定和落实各类旱粮扶持政策

1.加快品种创新

品种是决定质量、产量和市场畅销程度的关键因素。加快旱粮发展,首先要加快品种创新,加快适销对路、品质优良品种的选育、引进和推广,保持和巩固迷你红薯和蚕豆育种的优势地位,提高新鲜大豆和玉米品种的质量,促进小麦和马铃薯育种的本地化,选择一批适合机械化生产、产量或品质突破性品种,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种的竞争力,争取主导品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二是加快地方特色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创新。浙江省干粮种质资源丰富,现有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保护,优质种质资源的直接利用和开发,种质创新,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干粮新品种。第三,要注意解决品种繁育问题,在加强北方种子基地建设的同时,稳步推进种子基地本地化,降低种子繁育成本。近年来,利用防虫网多次采收栽培技术,成功培育出马铃薯脱毒微型土豆。如果这项技术能在生产中得到广泛推广,将结束浙江省几十年来从东北引进马铃薯的历史。

2.加快技术创新

农业技术十分强调良种良法的配套。旱粮种类繁多,应用广泛。根据不同的栽培时期和目的,借助浙江省新成立的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团队,加快相应技术的研究和综合应用。一方面,要加快现有优质高效应用技术的深化,重点研究和深化鲜豆、玉米分期播种、鲜豌豆、马铃薯秋播、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防虫网多次收获栽培、鲜蚕豆摘心促早栽培、迷你红薯两季高效栽培、糯高粱再生栽培等关键环节,形成标准化模式,方便农民学习掌握。另一方面,要根据生产需要,加快新品种、新模式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明确品种特点、高产机制、茬口配置、群体配置等关键技术。2013年,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南浔区开展了大米和土豆轮作全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和示范,并取得了成功。马铃薯从播种、土壤培育到收获都是机械操作。据测量,平均鲜薯单产29.4t•hm-2、产值4.47万元•hm-净利1.62万元•hm-2。目前,水稻已实现全过程机械化,马铃薯全过程机械化生产的成功,为浙北地区寻求稳粮增效的新途径提供了实例。

3.加快机械化研究

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大小麦机械化没有问题。目前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新鲜大豆、红薯和马铃薯的机械收获。鲜豆曾经是浙江省发展效益农业的典范,短短10年就突破6.7万hm2,成为一些地方的农业支柱产业。但近五年来,浙江省特别是萧山鲜大豆生产一直徘徊不前,主要原因是鲜豆荚采摘无法机械化。早在2003年,浙江省就先后从法国、日本引进了新鲜大豆收获机,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在红薯和马铃薯的机械收获方面,虽然从山东引进马铃薯播种机、培土机、割茬机和收获机取得了初步成功,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农业机械、农业艺术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合作,一是建立农业机械与农业艺术一体化合作机制,建立示范推广基地,深入分析制约干粮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因素,探索和提出干粮种植模式、管理模式和机械化技术路线;二是加快与农业机械学院(学校)的合作、生产企业合作创新,引进省内外甚至国内外先进适用的新鲜大豆、土豆、红薯等干粮收获机械等主要生产机械,进行适应性和可靠性试验,研究开发适合浙江省干粮生产发展的农业机械。

4.加快农作制度创新

旱粮种类繁多,株型各异,有高秸秆、矮秸秆、匍匐茎等多种形式,除净作外,还可与其他作物进行多种间套种植。如新鲜大豆,株型矮小紧凑,生长期短,适合玉米、甘蔗、芋头、棉花、大(小)小麦;红薯可与玉米、大豆、辣椒、桑树、茶、果园、幼儿园也适合各种干粮。全省近53万hm2的桑树、茶、果、林园,如果开发1/4,并按10%的净作业面积计算,可增加1.33万hm2的旱粮面积。在成熟安排中,可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或改善土壤理化性质的模式。比如兰溪等地的春马铃薯-单季稻-秋马铃薯(秋豌豆、小萝卜)三熟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减少病虫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浙江省松阳县推广的蚕豆/春玉米-夏玉米-秋马铃薯旱地一年四熟模式,均为旱粮作物,单产63.15t•hm-2(鲜产),产值16.26万元•hm-2、净利润12.51万元•hm-2、耕地复种指数高达400%。2014年以来,浙江省农业厅以推进农作制度改革创新为重点,制定农作制度改革指导意见,每年建设50多个农作制度创新示范点。在2014年推进新型农作制度模式13.333万hm2的基础上,每年新增3.333万hm2,推动旱粮生产发展。

5.加强示范指导

积极采取宣传、鼓励、引导、示范等有效措施,促进旱粮生产发展。一是引导大规模种植。规模种植有利于技术指导、市场培育和规模效应的形成。兰溪、义乌、金东是浙江省马铃薯的主要产区。在每年的马铃薯收获季节,都有当地或其他地方的大型销售商来购买,从来没有出现过销售困难,因为它们已经形成了规模效应。因此,在原有优势区域,要加强规划指导,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势,提高抗风险能力;在新开发区,要强调适度规模,稳步推进,避免出现少量无人接受、大量无法销售的现象;二是组织开展旱粮高产建设。每年在全省建立一批可见可学的干粮高产高效示范模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示范和综合推广,提高技术到位率,促进干粮产业创新发展;三是组织展示干粮新品种,在全省建立约10个干粮新品种展示基地,集中展示干粮作物新品种,引导农民种植新品种,加快品种推广应用步伐;四是加快市场拓展。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支持有关单位在重要新闻媒体上发布公益广告,广泛宣传干粮的营养和保健效果,引导公众健康消费,扩大干粮消费市场。推进旱粮产品储存、冷链运输、加工、开发、转化利用,拓展旱粮消化渠道。大力培育旱粮生产营销队伍,建设一村一品,提高组织生产经营水平[3]。积极推进旱粮与生态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产业一体化发展。

6.加强政策支持

根据同粮同力原则,制定和落实各类旱粮扶持政策。一是继续实施旱粮种植补贴和小麦订单收购政策,对达到一定规模的旱粮生产主体给予补贴,在财政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补贴额度;二是继续建设旱粮示范基地和创建旱粮高产,不断提高和提高旱粮生产基础设施水平,提高旱粮生产技术的应用水平;三是加大对旱粮生产机械的支持力度,建立旱粮作物农业机械发展目录,加大对旱粮机械采购的补贴力度,购买旱粮种植(播种移植)、管理(中耕培土)、收获机械的,除享受原购机补贴外,还给予总购机额一定比例的补贴。扩大农业机械化促进项目规模,重点扶持引进和开发旱粮生产机械的企业和科研机构,对引进和使用旱粮机械的主体给予资金补贴;四是继续实施旱粮育种创新项目,把旱粮作为浙江省“三农六方”项目的重点资金支持领域,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等部门开展新品种选育、新技术研究和示范推广,共同营造良好的旱粮发展政策环境。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