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多功能农业发展的基本模式
四川多功能农业的发展应根据四川的基本现实条件,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四效统一”满足多功能要求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总体方向,可以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科普农业、能源农业等基本模式。
(1)有机农业发展模式有机农业是指农业生产中不使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品,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原理,协调种植养殖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农业生产过程的可持续稳定[7]。目前,四川省已在石棉县、宝兴县、新津县、芦山县建成4个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总面积28.62万亩,在四川有机农业发展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就四川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而言,有机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资本密集型模式和自然资源密集型模式。例如,在成都、雅安、德阳等地区,要注重有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生产链的完善和创新。在有机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允许使用化学合成投入物,导致对有机肥的更大依赖。因此,有必要创新有机肥无害化处理程序,提高有机肥无害化处理效率,完善有机肥生产链;有机农业产量将低于常规农业,但在农药残留、蛋白质含量、抗氧化和次生抗性方面,质量保证高于常规农产品。因此,要积极引导绿色消费理念,加强有机农产品宣传,完善有机农产品售后服务体系,扩大有机农产品市场需求,打造技术资金密集型有机农业模式。如甘孜、阿坝、攀枝花等地区应在积极引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基础上,注重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稳定。有机农业在生产模式上否认无土栽培,在生态效益上注重动物福利。要积极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提高土地资源、水资源、草地资源等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丰富土壤生物多样性,增强农业固碳减排作用,促进自然资源密集型有机农业模式的发展。
(2)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和科学管理手段,建立具有较高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现代高效农业生产模式[8]。主要分为空间资源利用、物质循环多级利用、生物共生增值、农民(庭院)复合生态系统模式等。就四川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而言,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川西北、攀西等生态农业模式,依托自身夏季长、昼夜温差大、气候特点多样的特点,积极发展“水果-牧草-牛羊”“葡萄—豆类”“葡萄-猕猴桃”等空间资源利用生态农业模式;如川南地区,依托光热水资源组合好、作物生长季节长的特点,发展“种植畜牧渔业”成都、凉山等地区应依托农作物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强的特点,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增值效益,大力发展共生增值生态农业模式;四川可充分利用农村空间,大力发展庭院经济,利用沼气工程,促进“林果-花卉-畜禽加工”等待庭院复合生态模式的发展。
(3)创意农业发展模式创意农业是基于创意产业的思维模式和发展理念,有效地将科技和文化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扩大农业功能,整合资源,将传统农业发展为生产、生活、生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9]。目前,根据一体化类型,我国创意农业可分为农业与区域文化一体化、农业与高科技一体化、农业与自然资源一体化、农业与特色农产品一体化等发展模式。就四川省多功能农业发展而言,要加强宜宾酒文化农业产业园、绵阳丝绸文化农业产业园、阿坝羌族文化农业产业园等农业与区域文化的融合,发展区域文化创意农业模式;加强农业与高科技的融合,如推广“农业+GPS+滴灌”精准农业模式,“农业+基因编辑技术”基因农业模式,“农业+植物生理”高效育种模式;加强甘孜湿地农业园区、川南竹林农业园区等特色农业园区建设,发展自然资源创意农业模式;加强攀枝花芒果农业产业园、凉山苦荞茶农业产业园、资阳柠檬农业产业园等特色农产品融合,发展特色农产品创意农业模式。
(4)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又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文化、农业生活、农村风情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服务的农业商业模式[10]。休闲农业主要分为乡村农业旅游模式、民俗旅游模式、农家乐旅游模式、乡镇旅游模式、休闲度假旅游模式、科教旅游模式和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就四川省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而言,休闲农业的发展资源非常丰富,可以结合各地区的资源特点,发展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模式,如充分发挥成都及周边城市交通便利的优势,发展以成都桃花故里、三圣花乡为中心,以雅安梨花、德阳牧场、眉山森林氧吧、资阳柠檬海为辅助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充分发挥四川省旅游大省的功能,发展峨眉山、九寨沟、稻城等著名景区周边农家乐建设,进一步加强四川农家乐旅游模式发展;充分发挥四川多民族多文化优势,促进彝族、藏族、羌族等少数民族文化与多功能农业的结合,发展四川民俗与乡镇旅游模式;巴中、广元等地区位于秦岭南麓,森林、景观等原始自然景观特点丰富,发展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5)科普农业发展模式科普农业是以农业科技知识普及为目的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与其他农业发展模式不同,科普农业以知识传播为基础,教学手段丰富,增加了消费者农业知识的积累。科普农业主要分为现实理论科普模式、现实实践科普模式、现实理论实践综合科普模式、互联网理论科普模式、互联网实践科普模式、互联网理论实践综合科普模式等。就四川省多功能农业发展而言,一是完善农业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书籍、视频、音频数据室覆盖面,创新农业产业园知识传播手段,进一步推动实践理论科普模式发展;二是深化农业基层机构建设,丰富农业产业园体验项目,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实践科普模式发展;三是扩大“产学研”覆盖范围,推进科技、学术、建设,“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四是加强农业互联网网站建设,提高互联网查询便利性,提高农业知识深度,建设,提高互联网查询便利性,提高农业知识深度,扩大互联网理论科学模式的发展;五是创新互联网实践功能,如网络模拟农业,利用互联网空间优势,改善农业信息交流,促进互联网实践科学模式的发展;六是完善网上线下网络建设,完善农业科学教育物联网,加快四川互联网理论实践综合模式的发展。
(6)能源农业发展模式能源农业是为生物质能源的生产加工提供原材料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模式。它位于生物质能产业链的上游,是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基础[11]。能源农业可分为燃料乙醇能源农业、生物柴油能源农业、沼气能源农业等。就四川省多功能农业的发展而言,一是建设以柳枝姬种植为主、甘蔗种植为辅的能源植物种植基地,深化燃料乙醇提取技术,完善燃料乙醇生产链,发展以燃料乙醇生产为主的能源农业;二是建设以油菜生产为主、小桐、黄连木、菊芋为辅的能源植物种植基地,完善生物柴油提取技术,开发生物柴油市场,发展以生物柴油生产为主的能源农业;三是推进沼气工程和生物质气化工程建设,加快农村沼气池普及,发展以沼气生产利用为主的能源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