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业资源稀缺:突出农业科技创新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作为农业大国的基础产业,肩负着长期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应的重任。土地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源,其数量、质量和地理位置直接制约着农业生产。然而,自然界中的土地数量是有限的和不可再生的。近年来,虽然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耕地保护制度,但随着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耕地资源出现“三少”也就是说,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储备资源少,减少趋势日益加快,最终对农业生产用地产生一定的影响“挤出效应”。因此,随着未来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必须走内涵扩大再生产的道路,借助科技力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突破农业资源的约束。
二、农业科技社会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科技实现农业可持续稳定发展,长期保障农产品有效供应,根本出路。农业科技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性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2社会性通常是指利他性、服从性等有利于人类整体运行发展的基本特征。农业科技的社会性是指农业科技和农业本身具有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社会功能。3国家粮食安全是政府维护社会保障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政府实现社会职能的重要体现。多年来,粮食安全、增产增收一直是“三农”从中央到地方,问题的焦点永远是问题的焦点“米袋子”,“菜篮子”和“钱袋子”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特别是“米袋子”实行省长责任制。由于各部门重视农业,支持农业,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连续8次增长,产量创新高达111 424亿斤。4但2012年面临新的挑战:从我国来看,主要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一方面,对主要农产品的需求保持刚性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加,农民在城市工作的增加,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带动了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增长。目前,全国粮、油、肉年消费量分别达到5.5亿吨,200吨 400万吨,8 每年粮食250万吨左右,植物油100万吨,肉类200万吨。另一方面,主要农产品供应能力不足。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受气候条件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影响,波动大,稳产增产难度大大增加。从国际角度看,国际市场不能保证我国粮食供应和粮食安全。一是世界主要粮食库存消费屡创新低,粮食供应紧张局势难以缓解。第二,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加强了对粮食出口的政治干预。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特别是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主要粮食生产国发布了粮食出口禁令,对我国粮食供应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无粮不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农业,政府必须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放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首位。
三、农业科技公共性:财政承担主要责任
财政是政府施政的基本物质手段。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决定了财政的主要责任,主要原因是:一是农业科技具有非竞争力。农业生产的重要特点是利用生物有机体的自身繁殖功能进行生产。因此,当提供此类技术时,其他用户的使用成本不会因为增加农业技术的使用而增加,因此很难为其提供者或所有者带来好处。这使得农业技术的利益与其高成本不对称。农业技术的研发需要科研单位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研发活动可能会失败。因此,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个人不愿或无法提供此类技术。二是农业技术具有非排他性。农业生产主要在露天田间进行,所有生产过程和技术要领都是公开的,农业技术难以保密,防止农民相互学习和使用新技术。即使有具有明确私有产权的专有农业技术,也很难排他性。例如,农业技术专利权,由于专利技术的大部分知识内容必须披露,为其他企业提供了免费模仿信息的机会。此外,农产品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但由于缺乏弹性,容易产生“谷贱伤农”一些农民认为,增加新技术产品的供应可能会减少,从而抑制他们使用新技术的热情。因此,财政必须承担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主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