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1956年ROGERS[1]研究了美国推广杂交玉米的过程。他创立了“创新扩散理论”,认为不同的沟通渠道在技术推广的不同阶段有复杂的相互增长影响,农业技术推广应该是一个包含复杂系统的沟通系统,并以S形曲线传播。20世纪60年代,MANSFIELD[2]构建了一种技术扩散模型,分析了新技术在不同单位传播的影响因素。在分析过程中,他发现企业模仿新技术的比例、新的相对利润率和新技术所需的投资是影响新技术传播的三个因素。EPONOU[3]收集分析了七个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为领导责任制薄弱、科技政策不透明、农民参与互动热情低、战略研究和科学不适应是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他认为农业科技成果的转移过程包括环境、组织和结构、资源和转移机制。BEN-NETT[4]研究发现,科技成果的供求双方都是经纪人,其目的是在科技成果交换过程中谋取利益。因此,科技成果的转移本质上是交易,可以增加社会福利。交易区农业市场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转移效率,成果转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FOX[5]研究发现,科技成果需求方的经济文化素质背景对成果转化的效果有决定性的影响。不同供求关系的成果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需要相关主体在约定的条件下进行谈判。政府制定的一些贸易政策法规和文化差异往往导致转型失败。
2.中国学者对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
2.1提出促进成果转化的对策
中国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调查。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是现有研究成果的绝大多数。朱希刚[6]发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忽视工业化模式,仅从政府和科研机构的角度推广远远不够。工业化对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我国农业发展至关重要。赵敏[7]通过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和评价,探索了适应山西经济发展的转化模式,从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畅通转化渠道、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黄兰兰等[8]研究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制约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科技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障碍和信息流失,严重影响信息的效率和准确性,导致供需沟通无效。通过建设信息技术渠道,可以提高科技信息的透明度,优化信息转化效率。谭华等[9]研究认为,政府宏观调控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要。目前,我国缺乏专业的宏观战略研究机构,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无法科学评价和处理,导致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节。中国政府应建立专业机构,加强相关公共服务功能。李辉等[10]研究认为,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过程中,研发部门只关注研发阶段,不考虑后期效益,科技成果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他认为农业科研活动的意识非常重要。王静华等[11]分析,虽然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数量逐年增加,但由于农业企业实力薄弱,资本投资小,推广力量不足,相关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素质不足,导致我国农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薄弱,应改进这些方面。
2.2.完善成果转化机制
许多人从理论制度出发,研究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顾焕章等[12]研究认为,制约我国成果转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供需不平衡。建议从完善供需机制入手,增加有效供给,加强有效需求,建立科研人员、研究成果、鉴定团队之间的相关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主观主动性。周燕平等[13]研究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的运行机制,提出了市场机制、政府干预、市场干预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三种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李宁宁[14]提出了政府经营机制、企业经营机制、科研机构和高校经营机制、中介机构经营机制等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高启杰等[15]研究认为,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已初步出现,但向现代农业推广模式的发展过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制度创新提高资源流动配置效率,重点是引导形成各种农业科技成果、行政、技术、材料、农业科研、教育、推广等。董君[16]在对Mansfield在技术扩散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产业特征和农村社会特征对农业技术扩散的约束机制。他认为,农业技术的传播过程是从技术源向技术潜在用户创新的传递过程。基于技术传播理论,农业利润率低、农产品生产周期长、风险高、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农民素质不足阻碍了农业技术的传播。他认为,农业生产过程中也存在市场失败。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农业技术的传播,通过完善农产品价格机制,建立目标价格、市场价格、最低收购价格和补贴政策,确保农民收入的增加,激发农民使用新技术的热情。陈婷[17]基于三螺旋模型,认为大学、企业和政府可以相互协调,提高科技成果的利用效率,通过协调机制调整主体之间的资源流动,大大降低推广成本,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