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供给现状

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始终占据着基本地位。目前,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基于现代农业的全面建设,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非常重要。“三个面向”思想突出了科技创新发展的价值,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目标导向。为此,要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的不断提高,必须不断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供需机制。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供求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农业产业在其中的作用逐渐突出。然而,由于人口、环境和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必须实现农业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科技为重要载体[1]。因此,农业生产发展对科技的需求相对较高。然而,目前国内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高,直接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价值,限制了农业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

1.需求不足

(1)农业经营规模较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速度显著加快,解决了农民就业问题,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投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农业内部结构中的比较利益原则逐渐凸显,使得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对土地的投资不断下降。(2)农村推广人员低素质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的主体是农民,其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认可度和应用程度。农民自身文化水平低,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一般来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呈正相关[2]。然而,目前农村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大多采用家庭合同责任制,农民独立经营生产,有些不认可,有些不接受,不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3)农业比较效益低是基于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从事种粮的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但农业比较效益过低,降低了农民支付科技成果的能力。此外,供应保障体系尚未发展健全,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产生了不利影响,直接增加了农业生产技术创新的难度,严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需求。

2.供给匮乏

(1)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供给的主要因素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质量。常规作物研究较多,但经济作物研究较少。缺乏产前产后系列研究,缺乏可操作性。所谓科技成果质量,具体指技术先进、生产可操作、经济效益合理。基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将直接影响科技成果的质量。但农业科技成果科研体系严重脱离科研生产环节,先进科技与当地农业生产不符[3]。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正确定位农业科研目标,也不能正确认识农业科研项目的现实意义,特别是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力的转变。虽然科技成果数量增长迅速,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得到有效应用的数量并不多,导致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实际需求脱节,资源成果大量堆积,导致科技成果供应不足。限制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推广体系不完善,农业科技成果流通渠道受阻,也影响了科技成果供给的有效性。科技成果转化是生产研究单位与农业生产主体的有机结合,但许多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分散,科技意识低,难以推广。研发科技成果后,需要经过严格的鉴定才能进一步推广,为成果管理提供必要的保障。在科技领域,教育、科研和推广是不同的环节,三者需要分工合作[4]。结合当前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科研部门的发展现状,三者的协调效果不尽如人意,直接影响了农业科研成果的流通和推广。推广人员不固定,相关人事权属于乡镇政府管理,导致农业技术人员主要赚钱,忽视科技推广。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