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职称论文网!
工农业论文

稻田河蟹养殖池的注意事项

一、场地整理。

养殖稻田需要靠近水源,水质无污染,底质为粘土,保水性好。河蟹养殖池的排灌设施要完善,高灌低排、排、灌分开。养殖池的水要灌得进、排得出,不旱涝保收,稳产高效。

二、防逃设施。

河蟹具有较强的逃逸能力,具有成群逃逸的习惯。因此,如何防止逃逸是河蟹人工养殖成功的重要环节。稻田河蟹养殖池周围必须建设安全耐用、坚固可靠的逃生设施,防止河蟹逃生,造成经济损失。目前,更经济实用的逃生材料是塑料薄膜和竹杆,具体方法是将竹杆埋在土壤中约10厘米,间距30~50厘米,用细线拉紧,然后塑料薄膜底部用土,上端和细线用铁线固定,上下排水口用塑料薄膜或铁线网进入排水口。

三、放养准备。

在稻田河蟹养殖池中,经常有各种病原体和有害生物。它们不仅能消耗水中的溶解氧,还能侵入河蟹并抢劫鱼饵。因此,在种苗放养之前,应进行全面、彻底的池塘清理和消毒。目前,生石灰和漂白粉主要用于消毒。消毒一般在河蟹幼苗放养前10~15天进行。采用生石灰干法消毒。每亩用量为50~75公斤。加水溶解后,将整个池倒入水中。生石灰的消毒不仅可以杀死水中的有害生物,还可以改善养殖池的土壤质量,增加水中的钙含量,这对河蟹的生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养殖前应清除沟渠池中的淤泥,以保持养殖蟹池的清洁卫生。

四、苗种选择。

选择盘锦本地规格均匀、120~180只/公斤、爬行敏捷、四肢齐全、指节无损伤、反转快、爬行敏捷、无病害的幼苗,严禁放置性早熟幼苗。放养密度应控制在300~400只/亩。将幼苗浸泡‰~4‰盐水溶液3~5分钟后放养。

五、河蟹养殖。

1.选择和改造养蟹池。

选择交通便利量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环境安静,进排水方便,储水能力强,土壤为壤土,光照充足,底部淤泥不超过10cm,面积15~20亩为养殖区,或直接以稻田生产格为养殖区。山脊周围用60~70cm高的竹竿支撑,竹竿上装有塑料布作为防逃生设施。养蟹区周围修建环沟,沟宽1~2米,深0.5~0.8米。如果面积超过30亩,则应挖掘井形环沟。田间沟与蟹田周围的环结构相连,为河蟹栖息、觅食和隐蔽提供场所。同时,它还可以增加稻田的通风和透光率,为河蟹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良好环境,为促进稻蟹共生和实现稻蟹双赢提供保障。稻田蟹沟占稻田面积的15%~20%。放养前15~20天,用生石灰对稻田进行消毒,每亩35公斤钙消毒。同时,整个池中还可以喷洒35公斤的敌人和细菌。

2.水质

应符合《GB11607渔业水质标准》和《NY5051~2001无污染食品淡水养殖水质》的规定。养殖环境质量要求为:水温适宜15℃~30℃,最佳22℃~25℃;溶解氧≥5mg/升;PH值适宜7.0~9.0,最佳7.5~8.5;透明度适宜30~50cm,最佳50cm以上。

3.养殖期管理。

植物诱饵包括高梁、玉米、小麦、豆饼、土豆和各种水生植物;动物饲料包括动物肝脏、杂鱼、蜗牛等。根据螃蟹的生长情况和不同阶段所需的营养,喂养次数和喂养次数必须合适。诱饵应适口。尽量不要与饲料一起喂食。

(1)诱饵方法。四看诱饵,看季节:6月中旬前动,植物诱饵比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看天气:晴天多投,雨天少投。看水:水质清新,透明度大于50cm时可大量喂食;水质肥沃,浮游植物数量多,透明度小于30cm时,控制喂食量,及时换水。看摄食活动:每天巡视池塘,检查河蟹的摄食情况,发现剩余诱饵过多时减少投饵量。河蟹蜕壳期要增加投饵量,提高诱饵质量。四定投饵,定期:每天两次,早上六七点,晚上四五点各投一次。定位:沿池边浅水区定点一字形摊位,每隔20cm设置一个投饵点。定质:青、粗、精结合,保证新鲜适口,建设投饵,全价颗粒变质,其中动物诱饵占35%。定量:每日诱饵量的确定约为3月至4月蟹体重的1%;5月至7月为5%~8%;8月至10月为10%以上。每日诱饵量占早上和晚上的30%。

(2)水质调节。5月初前保持水深0.4米,7月初前保持水深0.5米,7月初后保持水深0.6米。6月至9月,每5~10天更换一次水。春秋两季,每两周更换一次水。每次更换水深20~30厘米。先排后灌。每两周倒一次生石灰。生石灰的用量为10~15克/立方米。透明度保持在30~50厘米。溶解氧保持在5mg/升以上,pH值保持在7.0~8.5之间。当幼苗进入田间时,稻田的水位应在10cm以上。未来,随着湿度的升高和生长,水位将逐渐提高到20~30cm。从5月份开始,每10~15天更换一次水。当温度超过28℃时,每2~3天更换一次水。每次更换水深约为1500米。更换水时,应注意田间内外的湿差不超过5℃,并注意不要在河蟹的潜伏期休息。

(3)基质调节。适量诱饵,减少剩余诱饵沉淀;定期使用基质改良剂(如过氧化钙、沸石、光合细菌、活菌制剂);机械池每两周搅拌一次,促进池泥有机物氧化分解。

(4)疾病预防和控制。在整个繁殖过程中,每10~20天,每亩将10~15公斤生石灰化成浆,洒在田间和沟渠边缘,每10天将1%的土霉素混合在诱饵中喂养。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稻田养殖还应防止农药中毒。施用的农药数量应适当,不仅可以消除水稻病虫害,而且不大于河蟹死亡的安全浓度。此外,化肥对河流解决方案也有很大的毒害。施用足够的基肥、追施有机肥和补充化肥。化肥可在水稻全生育期施用1~2次,稻田水深控制在20cm左右,每亩尿素可施用2.5kg。最好不要施用磷酸钙和碳酸氢铵。

(5)日常管理。坚持每天早晚巡查一次,结合早晚诱饵观察蟹壳的生长、病害和敌意,检查水源是否受到污染。检查防逃生设施是否损坏。如果损坏,应及时修复。同时,观察蟹的摄食、蜕皮和生长情况,及时清除腐烂变质的残余诱饵,捕获收获8~10月。捕捞一般从8月下旬开始,并根据天气和温度的变化灵活掌握。如果温度过高,可以适当推迟。如果温度过低,也可以提前进行。捕获的蟹应分为专用池暂时饲养或销售。临时池应定期冲水换水,并根据天气和蟹的摄食情况进行喂食。

4.收获

河蟹捕获,9月至11月初,可徒手在围栏设施周围捕获,收割前后降低水位,将蟹赶到边沟捕获,待稻田全部暴露在水面上后切割稻子。


热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