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其合法权益保护其合法权益,不能及时向国家机关求助的,扣押他人的财产或者自由。约束或者其他相应措施,被法律或者社会公德认可的行为。
1.自助行为的组成要素。
(1)目的要素。1.权利持有人为其合法权益采取措施。这就要求权利持有人采取自助行为的目的是维护其合法权益。非法或者不受法律保护的财产或者权益不适用自助制度的,在现行法律制度中不可能给予合法的法律救济。2.基于自助的请求权也应当受到有关法律规定的限制,法律规定不得强制执行的请求权不得通过扣押、损害或者限制个人自由的手段进行自助。
(2)情况因素。这主要需要采取措施的状态条件,即情况紧急。如果不采取自助行为,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将受到未来无法弥补或难以实现的损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自助才能保护自己的权利。
(3)方法元素。通常有两种方法:第一,扣押和损坏事物。自助人可以通过扣押侵权人的物品来迫使其补救其对其权益的损害。但是,这也必须在义务人没有表达或根据其反应得知其无意赔偿或补救的情况下采取。第二,限制个人自由。只有当义务人有潜在的逃跑危险,没有其他方法时才能这样做。
(4)限制因素。作为一种私人救济方式,与合法防御和紧急风险规避一样,不得超过必要的限制。本限度的衡量标准以自助人要求保全的权利规模为准。
(5)及时申请要素。本条件主要是指权利人在采取自助行为后,应当及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处置,并将扣押的财务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行为移交法院或者有关机关,并要求适当处置。
2.自助行为的法律后果。
合法自助行为的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后果不承担民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中国台湾省民法反映,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利,他们应该限制他人的自由或财产。被拘留或者损害的,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但是,就像合法防卫和紧急避险一样,行为人不能完全排除行为人的不正确、不恰当行为,行为人应当承担本案造成的损害后果,主要包括以下情况:
(1)自助行为是错误的。这主要是指行为人的错误判断,认为债务人逃跑了。转让财产或者其他似乎会侵犯自己的权益,并且没有时间寻求国家机关的援助。因此,对因错误行为造成的损害行为人承担全部责任。
(2)过度的自助行为。行为人在实施自助行为时超过了必要的限制。因行为人扣押行为管理不善而造成损失的,只要行为人超过必要限度,对非法侵权人或债务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行为人应当按照过错责任原则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3)申请不及时。因行为人未及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延误处置时间,给予债务人或非法侵权人。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时,除了解除当前对侵权人的措施外,行为人还应对非法侵权人或债务人不必要的损失承担民事责任。
(4)滥用自主权。主要是指行为人出于主观恶意,不符合自助行为要求,非法侵犯他人或债务人的行为。自助行为的建立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是一种有限的私人救济措施,因此不得以自助行为的幌子侵犯公民的个人。财产权,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应严格受法律保护,不得任意侵犯。
3.建立民事立法自助制度。
随着法治的完善,国家权力的加强,特别是民事主体独立和尊重法律思想的发展,在现代法治中,国家原则上禁止债权人私下执行债务人,当债务人不能履行义务时,权利人只能要求国家机关保护,否则,应当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然而,法律的本质是确认和保护权利。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日常生活中的紧迫情况,权利人没有时间要求公共救济,如果不允许权利人采取必要的救济措施,保护债权人就会出现漏洞和偏差。因此,在一些国家,除了注重利用公共权力保护权利人的利益外,还允许权利人在特定情况下进行自助救济,即自助行为。许多国外国家的民事立法对自助行为都有明确的规定。具体的规定。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建立自助制度具有重大的法律意义。
第一,即使法律没有明确规定,部分当事人在民事权利受到损害时,也会自发采取保护自己的行动,但由于缺乏法律指导,往往失去适当的限制或盲目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但引起不应有的侵权纠纷。因此,如果我国民事立法规定了自助行为制度,明确了自助行为的实施条件和违反条件的法律后果,不仅可以引导自发的自我保护行为,而且可以有效抑制自助行为的滥用。
第二,当情况紧迫,没有时间要求公共救济时,权利人只能采取自助措施,有效保护权利人要求义务人履行义务的权利,避免或减少对其财产或个人权利的侵犯。
第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频繁,债务人不时逃避应履行的债务。如果行为人被法律允许在被迫的情况下实施自助行为,则义务人将被迫履行其义务。此外,它可以惩罚少数质量差、法律观念薄弱的人,这也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