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促进异地经济发展的途径
远程经济战略的实施主体是绥化市各级行政单位,特别是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行政单位,积极引进项目,落户适当地区,尽快发展区域经济。但目前,各级政府主导的项目引进只是远程经济战略发展的初始阶段,下一个发展阶段应由政府主导向区域企业主导,这将是远程经济发展战略升级为更市场化的合理要求,对经济薄弱地区非常困难。因此,上一级政府的帮助仍然至关重要,甚至需要一定的政策倾斜,以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鉴于远程经济的发展趋势,借助传统文化促进远程经济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
1.维护权威,重义轻利,调控经济
儒家文化的“三纲五常”,在处理国事家事方面,必须树立“纲”,即权威,发展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发性和盲目性带来的经济发展弊端需要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就绥化目前异地经济的发展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各级政府仍需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为绥化异地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为了维护政府的权威和主导作用,政府必须廉洁自律,重义轻利。这里的“轻利润”并不是说政府不重视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是说政府必须确保各项政策和措施的公开、公平、公正,真正发挥其他地方经济发展领导者和裁判的作用。正如董仲舒所说,“要注重友谊,不求利益,不求功利”。作为政府,必须进一步落实“德本才末”的基本价值取向,纠正义利关系,使政府的行为与道德一致,不与人民争利,而是为人民谋利。
2.借助文化体制改革的力量,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异地经济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将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发展要素相结合,已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促进经济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有效途径。虽然绥化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仍相对薄弱,但自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以来,绥化市对促进文化发展繁荣、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提高到核心竞争力的高度,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文化发展繁荣。如大力培育支柱文化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园,完善原有文化产业基地,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当前,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信仰、正义、忠诚、仁爱、廉洁等思想精神融入到这些绥化市发展繁荣文化的措施中,必将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绥化人在悠久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勇于担当、无私奉献、吃苦耐劳、豁达乐观、顾全大局、团结奋进”的绥化精神,从而更好地为绥化人共同谋求发展,努力工作,开创异地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3.落地企业要借助传统文化发展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支柱,因为异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是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各类落地企业。因此,落地企业需要通过加强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借鉴传统文化因素,因为“企业文化是以民族文化为基础的”。要在异地经济发展中建立和发展企业文化,首先要树立“诚信为本”的企业理念。“诚者,圣人之本”;“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二是建立重义轻利的企业价值观。儒家文化思想以“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调节人们的行为和利益冲突,强调“君子懂得正义,恶棍只懂财利”。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需要盈利才能生存,但企业不能唯利是图,这对于异地经济条件下的新企业来说尤为重要,因为重义轻利可以为落地企业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最后,要以仁为本,服务社会。在异地经济发展中,落地企业取得经济效益后,要以部分利润回报社会,更好地构建异地经济发展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谐。这是传统文化“仁”和“和谐”的要求,也能树立落地企业的权威,更好地促进落地企业与当地社会的融合。
4.落地企业借助传统文化加强企业管理
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企业,体现在企业管理上,就是“真实”、“货真”、“量足”、“守义”。“布丝精细,不中数,宽窄不中量,不在市场上粥”,即经营者必须对消费者负责,确保商品质量和数量充足,无欺骗。在异地经济发展中,无论是新登陆企业,还是长期登陆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得长足发展,应严格生产环节,生产出货真实商品,提供市场,只有真正解决绥化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扩大共享优势,缩小异地经济发展目标的发展差距。
5.落地企业要借助传统文化加强多方合作
传统文化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始终,对绥化市落地企业加强多方合作,发展异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落地企业首先要树立和谐共处的经营理念,与项目引进方、落地点等落地企业开展广泛合作,诚实守信,遵守合同。合理分配资源,实现利益共享。其次,传统文化一方面认为“富贵是人之所欲,穷贱是人之所恶”,但另一方面也认为“不义而富贵,对我来说就像浮云。”作为落地企业,要树立见利思义的财富观,采取正当手段获取财富,这无疑是处理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的良药。